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19-05-16 20:05
【摘要】: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佛教慈善在佛教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显现出制度化、规模化和地方化等特征,持续至晚清外来文化的介入方始终结。民国时期人间佛教逆势中兴,在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建树,建国后人间佛教继续发展,但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发展一波三折,逐渐边缘化,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philanthropic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Han Buddhis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historical stages, namely,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a to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late Tang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resen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uddhist philanthropy thought was basically form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ddhist secularizatio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t charity in Song Dynasty made adaptive adjust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The status of Buddhist charity in the process of Buddhism spreading Dharma for life continued to improve and appeared to be institutional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le and localization lasted until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uman Buddhism flourished against the trend and made achievements in both Buddhist philanthropy thought and practic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uman Buddhism continued to develop, but Buddhist philanthropy thought and practice developed twists and turns, gradually marginalized,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re is a gradual increase in releva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建筑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成果“中国社会福利运行机制对社会工作岗位缺失和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的影响分析”(项目批准号:10YJA840023)
【分类号】:D092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明华;民国新宗教的制度化成长[D];复旦大学;2010年

3 骆建建;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D];上海大学;2007年

4 欧宗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陈艳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大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欧顺军;伦理视域下的佛教平等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丹;《大乘大义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孙旭;宋代杭州寺院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柏青;魏晋南北朝养生学术思想研究及其养生术应用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潘晓凡;唐宋福建佛教发展演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国华;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清虎;宋代笔记小说中的魅信仰[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玲玉;宋代城隍信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商秀叶;10-15世纪福建桥梁投资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胡巍;宋代僧侣佛理词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成明明;北宋诗僧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9 王_";十六国北朝荒政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祥伟;九、十世纪敦煌佛教的民间社会关怀[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78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78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1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