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价值新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景玉;;试论政治沟通[J];南都学坛;2006年02期
2 洪向华;;试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基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02期
3 孔德元;现代化与政治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钟响;池浩塬;许晓东;;两部门政务信息供给博弈模型及其政策意蕴[J];情报杂志;2010年10期
5 刘然;政治环境要素解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李海涛;宪政视域中的政治稳定[J];江海学刊;2003年02期
7 潘琴,张旺;现代政治的均衡逻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唐亮;;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J];政治学研究;1985年02期
9 刘京希;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J];江海学刊;2001年04期
10 孙丽萍;;论政治系统作为环境对社会技术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峰;;价值认同与当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刘杰;李长源;;公共政策要义探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上官酒瑞;;政治信任研究兴起的学理基础与社会背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4 梁多;胡宁生;;关于公共组织中政策选择模型的探讨——基于整合两种制度主义方法论的研究[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飞;;试论媒介与政治权力的共生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常婧;;转型社会政治文化系统复杂性结构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萧衡钟;;社会主义政党论——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政党角色[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谢静;;奥菲的福利国家危机理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10 叶富春;王呈旭;;政治参与对政治合法性危机克服的相关性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燕继荣;什么是政治文化[N];学习时报;2005年
2 张伟;刍议政治参与理论[N];学习时报;2005年
3 李青宜;全面的危机[N];学习时报;2002年
4 石瑛;谈经济发展中的政治文化因素[N];吉林日报;2005年
5 侯才;“商讨理论”视野中的民主[N];学习时报;2002年
6 秦德君博士;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中)[N];发展导报;2001年
7 赵丽江;积极推动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N];光明日报;2003年
8 刘亚红;营造公民文化构建的弹性空间[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彭勃;民主位置何在?——基层民主的观念更新[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吴晓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加强国家认同在民族政治整合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良斌;现代政治系统中的信任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陈中润;互联网与政治沟通[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章娇娜;哲学与政治系统分析视野中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金业钦;基层参与与公民文化培育[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陈梅;政治生态视野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许建鹏;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及其趋势[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王西阁;政治合法性的规律性探析及其遵循[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露璐;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政治传播与大众媒介[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岚;政治和谐视阈中的权力关系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申燕凯;政治实践的结构功能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9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5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