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政治的逻辑: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0-01-26 22:05
【摘要】:一种组织理论如何理解组织中的关系,并依此构建何种概念,决定了其区别于其他组织理论的内容及侧重点。组织理论发展史上,许多关于组织的概念都曾在不同程度上以对组织内权力关系的反映为旨趣。时值今日,在组织理论领域已初步形成了“组织政治”的研究范畴。大体上,可将主要的组织政治理论分为四种,即硬权力的组织政治观、软权力的组织政治观、散布性权力的组织政治观以及反权力的组织政治观等。因各自隐含的对权力关系的来源及形成的不同理解,各种关于组织政治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既使是相近理论在某些重要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影响了对组织政治产生与发展的逻辑做出某种一致的理解。 现代社会关系是社会化的,建立在个人功利选择的基础上,契约成为联结人们行动的最主要机制。因此,只有以契约关系作为研究组织政治的基础,才能使讨论具备耦合现代社会关系的合理性。以上四种组织政治理论似乎对此并不特别重视。当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在分析企业性质时,对企业的契约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了较为恰当的结论。把企业的契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应用于组织政治的一般分析,能够对发掘组织政治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富有启迪。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作为微观政治体系的组织的形成。在权利的契约交换的基础上,组织成为行政控制的权力体系,它在参与者之外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发挥作用。有人努力通过建立这一体系以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一体系是外在于已的,但他们也能从权利的交换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样,组织也就成了一个权力场和利益场,因而成为一个政治的体系。 但是,组织的权力关系并非是由契约力量完全支配的。首先,组织作为一种控制装置的权力体系意味着,组织契约合理性与个人理性判断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矛盾。其次,组织内人力资源产权的特殊性以及组织控制的有限性决定了组织契约注定是不完全性的,导致了组织所有者把一部分产权留置在组织“公共领域”中。因此,组织内的权力是分享而非完全垄断的,这必将衍生出很多“政治”问题。 组织内的合法权力及其过程构成了组织的规范结构与过程,与此同时,组织内不被组织规范所反映和承认的权力及其过程构成重要补充。两种权力都意欲着组织剩余的占有。组织政治的实质,是围绕着组织剩余控制权的争夺以及对组织剩余的分享而展开的政治过程。由于现有的许多理论重视对组织的正式权力系统政治过程的分析,这里仅侧重于对权力负系统中所发生的政治过程的考察。 组织剩余可区分为组织剩余Ⅰ和组织剩余Ⅱ。所谓组织剩余Ⅰ,是指基于要素的新组合所产生出的净增值;所谓组织剩余Ⅱ,是指在组织关系背景中所产生的,关于个人待遇、收入、权力、政策、信息、人际关系、心理满足等等的诸多利益,它存在于组织关系中的“公共领域”,需要在组织政治过程中被发现和获得。联系起来看,组织剩余Ⅰ与组织剩余Ⅱ同属于组织的“租”效应。不过,前一种租是基于生产要素新组合而生产的净增值,而后一种租是基于组织关系形成的个人间新的利益关系的结果;前一种租是被生产出来的,后一种租是机会性的;前一种租是组织进行核算的,后一种租是个人进行计算的。组织的正式权力系统决定着组织剩余Ⅰ的分配,组织的权力负系统决定着组织剩余Ⅱ的分享。 组织权力的结构状态也称为组织的政治形态。根据组织权力结构的不同,可区分为独裁型组织的政治形态、专制型组织的政治形态、分权型组织的政治形态、参与型组织的政治形态、无政府型组织政治形态等五种类型。这是权力组织的政治外观,它由正式权力系统的特征决定。同时,组织中权力负系统力量强大、散布广泛、分立破碎,它与正式权力系统相伴,构成了参与者利益实现的又一场所,它也产生巨大的剩余(Ⅱ),甚至可以左右组织的命运。组织的政治外观相互间区分较为明显,但组织中权力负系统却无固定结构,其运行是随机的、不连续的,行为者的政治策略多有相似之处。 组织剩余Ⅱ的非生产性意味着组织中交易成本的上升,这必然损害组织效率。同时,由于组织政治的非显化存在,又毒化了组织文化。这两种结果,最终必然对社会利益造成负面影响。组织治理的关键,是如何处理两种权力系统的关系。组织自身存在着一系列“两难困境”,在寻求问题的自我解决中往往又会陷入新的无效率均衡。这就需要诉诸“第三方力量”,即公共政治的“利维坦”。公共管理在参与组织治理中,必须寻找公正与效率的平衡点,在组织变革中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效率的统一。公共权威对组织内产权的重新界定的第一个方面,首先是要对所有者放弃于组织中的公共领域的产权进行界定。第二个方面,是要对组织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进行分解。第三个方面,是在组织剩余分享(I)中保证相容激励方案的实现。第四个方面,在组织之外建立一个司法体系,对组织进行司法监管,并加以指导。这是一场已开始发生于组织领域的革命,但它不同一般的社会革命,它要求进行组织革新,使各方都具有行动能力,在改善组织内部权力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某种程度的权力和解。这一新的方向,就是二十一世纪的“组织民主”。 这里勾勒出的组织政治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脉络,将会为组织政治分析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0
本文编号:2573425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S.N.艾森斯塔特;旷新年;王爱松;;《反思现代性·导言》[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4期
2 霍斯特·西伯特;成福蕊;;德国公司治理中的共同决策[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6期
3 罗珉;后现代管理理论辩析[J];管理科学;2005年02期
4 杨占营;公民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内部逻辑探析——关于社会自组织行为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杨瑞龙,杨其静;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6 张凤阳;契约伦理与诚信缺失[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年01期
8 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社会学研究;2003年01期
9 黄健荣,杨占营;新公共管理批判及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573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7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