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族际民主模式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唐士其;;主体性、主体间性及道德实践中的言与行——哈贝马斯的论辩伦理与儒家道德学说之比较[J];道德与文明;2008年06期
2 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J];公共管理评论;2004年01期
3 吕普生;;多元文化主义对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理论建构[J];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君平;;罗尔斯正义论体系的三元结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周育国;石曲;;公共理性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唐慧玲;;政治哲学视野下的罗尔斯差别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王浩斌;;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周琦;;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8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李继武;;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和现代化的二律背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陈明;;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农民公民性培育的价值与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赵丹怡;解读约翰·密尔的自由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慧;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D];湘潭大学;2010年
6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祖联;高考移民:基于教育公正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广广;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涛;;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出台原因述评[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2 吕普生;;民主中“少数”概念的多维界定[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3 韩家炳;;加拿大和美国学者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评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释ethnic group一词的涵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阮西湖;澳大利亚人和澳洲诸民族初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年05期
7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年02期
8 杨洪贵;;多元共存 和谐共处——试论多元文化主义[J];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9 郑莉;;从宽容走向团结——探求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及实现的可能途径[J];学习与探索;2007年03期
10 葛水林;刘训练;;多元文化主义:美国的特洛伊木马?——阿尔文·施密德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判[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华相;;论中国民主模式的独特性[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孙照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J];唯实;2007年07期
3 靳晓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模式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张海英;;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左宏愿;;族群冲突与制度设计:协和民主模式与聚合模式的理论比较[J];民族研究;2012年05期
6 邹小蓉,杨争光;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反思[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7 安雅珍;;延安民主模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李培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1999年01期
9 张伯玉;;日本民主模式及政党制形态转变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J];日本学刊;2009年06期
10 陈毅;;中国的民主模式与党内民主的实现——民主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J];太平洋学报;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2573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7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