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视野中的社团与社团改革
发布时间:2020-04-20 07:22
【摘要】:在全球性“社团革命”方兴未艾之际,中国社团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它们积极活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民众参与的方式、规模和程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它们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一方面,社团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和善治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我国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及时进行治理、改革,必将成为政治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因此,研究社团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政治发展理论和国内外关于社团的理论研究为理论基础,以社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入手,通过全面反映社团与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社团发展的路径,社团与国家(政府)的关系,社团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团改革的对策。 本文的研究主要涉及了以下一些重要问题:1、关于社团的认识问题。认为从多维的角度对社团进行界定,可以更深刻、全面地揭示社团的内涵。为更好地认识社团,对市民社会、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概念与社团关系进行了必要的廓清。同时,还根据社团的起源和发展趋势、官方化或民间化程度、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发挥的作用、与法律秩序的关系等对社团进行了分类。2、关于社团与政治发展的关系问题。通过分析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社团组织,其对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于,可以为民主政治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组织公民的政治参与,,培育公民文化,协助政府实现善治并对政府权力形成有力的制约。但社团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并可能对政治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上述关于对社团的认识问题,关于社团与政治发展的关系问题的分析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3、关于我国社团与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问题。通过对社团发展进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社团发展始终未打破“政府主导”的格局,这决定了中国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具有某些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而社团发育不成熟等问题也都与此相关。虽然至今为止,中国社团还未充分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 等一般意义上的社团特征,但其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其所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又有所不同。4、关于社团改革的问题。随着社团发展呈现出参与领域不断 扩展,利益表达功能逐步强化,自主性逐渐增强,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趋势, 将对政治参与、政治权威、政府决策、政府权能、机构改革等形成了巨大的 挑战。因此,对社团进行相应的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我国国情和 社团发展路径,社团改革必须建立在打破传统的国家(政府)与社会二元分 离和对抗,构筑政府与社会的协商与合作关系,并积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 转变为前提,通过政府改革、制度建设、社团自身建设等途径不断促进社团 发展。
【图文】:
社团的功能结构不但能反映出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更能反映出社团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图3表示在中国的全国性社团中,各种功能社团所占的比例。其中比例最大的是学术交流性的社团,其次是业务管理性的社团,处于第二位的是文体联谊性社团。利益表达性社团和公益服务性社团所占比例差不多,处于第四位。比例最小的是政治性社团。在发达的民主国家,利益代表和公共服务性社团所占比例较大。在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文体联谊性社团和学术交流性社团的比例较大。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同,其他国家业务管理性的社团非常少,而中国业务管理性的社团比例过大,即使同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公益服务性的社团比例也非常低。图3中国社团的功能结构比例图注:根据范宝俊主编《中国社会团体大词典》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0
本文编号:2634316
【图文】:
社团的功能结构不但能反映出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更能反映出社团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图3表示在中国的全国性社团中,各种功能社团所占的比例。其中比例最大的是学术交流性的社团,其次是业务管理性的社团,处于第二位的是文体联谊性社团。利益表达性社团和公益服务性社团所占比例差不多,处于第四位。比例最小的是政治性社团。在发达的民主国家,利益代表和公共服务性社团所占比例较大。在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文体联谊性社团和学术交流性社团的比例较大。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同,其他国家业务管理性的社团非常少,而中国业务管理性的社团比例过大,即使同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公益服务性的社团比例也非常低。图3中国社团的功能结构比例图注:根据范宝俊主编《中国社会团体大词典》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0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继英;论当前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及其素质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翠;从社团本质探析我国消费者协会的制度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车彦丽;政府治理视角下的新社会组织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4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63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