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国家建设:已有文献及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永宏;李静君;;制造同意:基层政府怎样吸纳民众的抗争[J];开放时代;2012年07期
2 艾云;;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 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J];社会;2011年03期
3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年06期
4 陈峰;;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9年05期
5 杨爱平;余雁鸿;;选择性应付: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分析——以G市L社区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2年04期
6 周雪光;练宏;;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富伟;;独立学院的制度化困境——多重逻辑下的政策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2期
2 丁冬;;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制度自省意义——以《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为切入点[J];长白学刊;2011年06期
3 杨俊;;分税制背景下央地财政分配关系的“隐性博弈”问题分析[J];财经论丛;2012年02期
4 任小平;;论劳资谈判中的信息披露问题[J];当代财经;2012年04期
5 丁建安;;劳工集体维权机制探析[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6 张乐;;风险管理中的组织化障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2期
7 于明;;司法审级中的信息、组织与治理——从中国传统司法的“上控”与“审转”切入[J];法学家;2011年02期
8 王卫;;城市治理中的公私伙伴关系:一个街道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9 杨家宁;;国内劳资关系研究述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李光永;;正式制度、基层政府与体制弹性——温岭劳资个案及其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程宇;;“警察”职能异化的组织学分析——来自于沿海发达地区N区和H区的调查[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杨爱平;余雁鸿;;组织化忽悠: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学分析——以G市L社区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杨林霞;豫南X地非登记教会与乡村社会秩序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朱静辉;地权增值分配的社会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汪仕凯;工人政治的逻辑及其变革: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赵新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制度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武汉大学;2011年
8 王胜君;论政府流程再造的动力、阻碍、演化与策略选择[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汤芷萍;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城乡一体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昕;网络权力及其影响下的企业策略[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楠;国有企业工会行动的逻辑[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彦辰;“村改居”背景下乡村社区公共性的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静;中国模式下的地方政府“政绩”导向行为及其风险[D];南京大学;2011年
4 林雪霏;农民工阶级形成与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冯斌;国家目标与林农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凯元;多重地权规则实践中的多元主体博弈[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倩;农民工医疗保障中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健;中国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探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涛;多重性国家、社会结构紧张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曲常明;大庆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生活的变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张劲松,秦梦;论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的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3 赵树凯;乡镇政府的应酬生活——10省(区)20乡镇调查[J];发展研究;2005年07期
4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5 任焰;潘毅;;工人主体性的实践:重述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形成[J];开放时代;2006年03期
6 潘毅;陈敬慈;;阶级话语的消逝[J];开放时代;2008年05期
7 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J];开放时代;2011年01期
8 潘小娟;;社区行政化问题探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于建嵘;;破解“政绩共同体”的行为逻辑[J];廉政文化研究;2011年01期
10 周安生;周小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之研究——以煤矿安全生产政策执行受阻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珩;;论国家理论复兴的必然性[J];成功(教育);2008年06期
2 严荣;程全军;;论多元主义的国家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9期
3 李庆;;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国家理论[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4 张启强;;“第三条道路”的国家学说述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朱刚;董明牛;;简述新制度主义国家理论[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8期
6 肖扬东;;“策略关系”国家理论:方法论、源流及主要内涵[J];哲学动态;2010年01期
7 赵雪;;浅析多元主义国家观[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04期
8 李青宜;“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国家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02期
9 孙波 ,裴根 ,郑晶晶;国家理论的历史变迁——从经典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J];文教资料;2005年26期
10 李志英;李志雄;;马克思主义与墨菲的国家理论之比较[J];学术论坛;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庞学铨;;一种与全球化相呼应的政治哲学(提纲)——赫费政治伦理学的主要理论贡献[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何精华;;“科学有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政府作用的一个行政学解释[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黎秀蓉;;制度是博弈的结果:国家理论[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吴涛;;公共政策的宪政解析——基于公共政策发展趋势的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杨升祥;杨睿;徐颖;;程序民主:实质民主的保障[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鲍宗豪;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变化[N];学习时报;2001年
2 潘自勉;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冲突与价值整合[N];南方日报;2006年
3 王韶兴 杨立志 山东大学;社会转型推动国外政党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山大学 郭忠华;民族国家理论的悖论性发展[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惟英;国家理论的变化[N];学习时报;2002年
6 段华明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学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吴灿新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王建军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法院博士 陈伟 作者系广州市委学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马星光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党校建部主任、教授 杨建伟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建部副主任、副教授;促进社会转型 构建和谐社会[N];南方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飞岸;走出理论实验场,建构本土政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施新州;霍布斯的国家理论[N];学习时报;2006年
9 李青宜;阶级与国家[N];学习时报;2002年
10 ;把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作为学问来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建华;社会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盛志宏;社会政策与社会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曹军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范式转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贺平海;论自尊与自由[D];上海大学;2010年
6 张启强;公共选择与立宪民主[D];厦门大学;2007年
7 路占胜;布局与求解[D];复旦大学;2007年
8 林奇富;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历史与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9 樊凡;现代国家的构建:消极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丙宣;科层制、利益博弈与政府行为[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欢;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车红丽;论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政治文明主体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程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海;诺思“新古典国家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5 洪坤;马克思与诺思:国家理论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玲;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国家理论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黄永祥;国家理论:马克思与吉登斯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木子;试析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辽宁大学;2011年
9 李国英;政治妥协及其当代意义[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李超;世俗威权制度建构的逻辑[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9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66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