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探源

发布时间:2020-06-17 18:41
【摘要】:董仲舒的儒家哲学体系虽然庞大繁杂,但如果认真梳理、分析,就不难发现他的整个哲学理论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哲学是他哲学体系的中心。学术界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遗憾的是,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渊源,学术界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系统论述。如果能够较全面地了解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渊源,就能够更深入、准确地理解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内涵和本质,更客观、公正地评价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本文试就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渊源作一下尝试性的梳理与阐述,并力图论证他的政治哲学的儒家属性。本文认为:在“大一统”论、德治论、“中和”论等方面,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定于一”、“施仁政”、“致中和”等思想;在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天志”论、“大一统”论等方面,董仲舒兼容了墨家的“天志”、“上同于一”等思想;在“德主刑辅”论、“大一统”论等方面,董仲舒汲取了法家的“德刑并用”、“天下统一于法”等思想;在“天”的范畴、君主独尊地位的合理性、“尊德卑刑”论、“三统说”等方面,董仲舒融合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兼收并蓄了其他诸家的一些思想,正确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满足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当时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一个必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对当时及后世的政治实践及学术思想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民;论董仲舒的五行思想[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陈琳;;浅析董仲舒人性论[J];学理论;2009年27期

3 谢萍;;董仲舒“大德而小刑”思想简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4 施岸;;董仲舒“臣道观”述评——中国古代政治的理想图景[J];法制与社会;2010年34期

5 杜亚辉;;一代醇儒董仲舒生平小考[J];学理论;2010年34期

6 袁明乡;梁世具;;董仲舒与“春秋决狱”[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7 高春菊;;董仲舒政治思想中的社会和谐观念[J];衡水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步志航;王知理;;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8年30期

9 宋惠昌;;董仲舒的“君权制约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10 李杰;;《唐律疏议》与“天人合一”思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2 黄圣;;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探微[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卢美松;;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4 杨青;;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A];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专集[C];2002年

5 黄新宪;;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探略[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6 卢美松;;董仲舒天道观初探[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7 司马迁;;史记·董仲舒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8 陈志;;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9 董承耕;;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积极意义[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10 杨树;;董学初探[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组织人事部 赵兴;董子的理论贡献[N];光明日报;2009年

2 李丽;“孔子之文在仲舒”[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吴献中;心香一瓣古贤祠[N];扬州日报;2006年

4 记者杜静;我市各项纪念活动筹备顺利[N];衡水日报;2009年

5 上海师范大学 李申;“天人合一”不是人与自然合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赵金山;董仲舒思想的普及性阐释[N];河北日报;2001年

7 韩勋;西安两个下马陵之谜[N];西安日报;2004年

8 李中新;董仲舒研究专著入藏美国会图书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宏奎;精品雕塑扮靓生态湖城[N];衡水日报;2011年

10 刘光华;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渊源[N];衡水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崔涛;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D];浙江大学;2004年

3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张文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孙秀伟;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聂春华;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8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振;历史与诠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宗权;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探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连瑞霞;儒学与政治之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尹婧文;董仲舒天人观及其对汉代社会秩序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4 黄应根;美善合一[D];安徽大学;2002年

5 王影;以阴阳论人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鹏;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绍华;董仲舒君主观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霍炬;董仲舒与西汉前期文论理论前提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廖小东;董仲舒政治哲学试论[D];湘潭大学;2003年

10 钟来全;董仲舒历史发展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18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718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