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考茨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民主及其变革方式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8:12

  本文关键词:考茨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民主及其变革方式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垄断 民主 经济民主 政治民主 社会民主


【摘要】:考茨基是一位充满矛盾、饱受争议的理论家,他曾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乃至第二国际享有很高声誉,而在晚年却落得“叛徒”之名。长期以来,人们对考茨基的研究总是贬义居多,少有褒义之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利环境。本文以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背景,围绕第二国际内部讨论的焦点问题,即无产阶级能否利用民主条件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探讨考茨基的民主理论。 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考茨基民主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的考察。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在日益受到金融资本控制而带有“垄断”特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例如,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新经济形式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议会民主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日益成熟,为人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争取自身利益提供了机会。考茨基民主理论也有其理论背景,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晚期恩格斯的利用议会进行斗争的观点以及第二国际围绕垄断资本主义背景下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等问题的讨论,都对考茨基的民主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影响。 第二章主要是从方法论角度就考茨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发展进行探讨。考茨基用具体、历史的方法认识和把握社会现实,认为垄断资本主义虽然在本质上是“垄断”的,但它是包含着“垄断”与“民主”双重特性的发展过程,其中新的“民主”因素将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和契机。他针对第二国际内部出现的分歧,开辟了有别于“左派”与“修正主义”的“中派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主理论。 第三章探讨了考茨基对民主概念的具体、历史理解。考茨基将“民主”区分为“原初民主”、“现代民主”与社会民主,“原初民主”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社会早期的、素朴的、直接的“民主”,“现代民主”主要是指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民主”。考茨基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局限于形式方面的虚假性,进而在与资本主义“垄断”特性的对比中,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包含的新的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的萌芽,即“社会化生产”的趋势和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为真正社会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和体制条件,提出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垄断”与“民主”的双重特性。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必然要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建立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民主,即实现“人的自我规定的权利”。 第四章“民主式社会革命”是探讨考茨基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飞跃的具体方式的观点。考茨基结合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情况提出“社会分娩论”,认为社会革命应当是一个长期积蓄革命力量和“一朝分娩”相结合的发展过程,无产阶级应当学会利用议会斗争、罢工等民主手段从深层次上推进社会的渐进式发展,他不否认暴力革命,但强调无产阶级可以利用民主条件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飞跃。 第五章主要对考茨基关于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间关系的思想进行分析。考茨基将“社会主义”理解为“人人都有自由和面包”,因而这种社会主义才有利于社会民主的真正实现。社会民主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可以避免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流于形式,而赋予其实质性的内容,从而使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考茨基又进一步就“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澄清了其中“民主”与“专政”作为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暂时过渡阶段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这是他对其“民主”理论的补充。最后说明,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扬弃与超越。 “民主式革命”既是其民主理论的特色,当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身处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促使考茨基强调民主对建立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低估了其他的革命方式。他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论述对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垄断 民主 经济民主 政治民主 社会民主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8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3
  • 导言13-27
  •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14-16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6-20
  • 三、本文的思路和结构20-25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25-27
  • 第一章 考茨基民主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7-56
  • 第一节 垄断资本的成长:考茨基民主理论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27-33
  • 1.1.1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27-28
  • 1.1.2 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新特征28-33
  • 第二节 国家的异化:考茨基民主理论形成的社会政治基础33-37
  • 1.2.1 从自由平等形式到垄断专制33-34
  • 1.2.2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的新特征34-37
  • 第三节 考茨基民主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37-56
  • 1.3.1 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思想37-43
  • 1.3.2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43-51
  • 1.3.3 第二国际内部对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的讨论51-56
  • 第二章 考茨基民主理论的方法论基础56-70
  • 第一节 批判与纠正:考茨基对“唯物主义”的考察56-62
  • 2.1.1 考茨基对“经济唯物主义”的批判57-59
  • 2.1.2 考茨基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59
  • 2.1.3 考茨基对唯物史观有关“道德基础”问题的澄清59-62
  • 第二节 认识与应用: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62-70
  • 2.2.1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62-64
  • 2.2.2 对垄断资本主义背景下民主发展道路的探索64-66
  • 2.2.3 区别于左派和右派的“中派主义”阐释路径66-70
  • 第三章 考茨基对民主的历史性理解:原初民主、现代民主和社会民主70-96
  • 第一节 原初民主70-72
  • 3.1.1 民主是人的自然属性70-72
  • 3.1.2 “原初民主”是一种素朴的民主72
  • 第二节 现代民主72-90
  • 3.2.1 民主的现代重建73-74
  • 3.2.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中的民主要素74-86
  • 3.2.3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中民主的特点86-90
  • 第三节 社会民主90-96
  • 3.3.1 民主的主体91-93
  • 3.3.2 主体的能动性93-96
  • 第四章 民主式社会革命96-118
  • 第一节 社会“演进”的可能方式96-98
  • 4.1.1 “灾变论”和“进化论”96-98
  • 4.1.2 “社会分娩论”98
  • 第二节 社会变革98-105
  • 4.2.1 社会变革的两种途径99-100
  • 4.2.2 古、现代社会革命的区别100-105
  • 第三节 现代的民主式社会革命105-118
  • 4.3.1 现代社会革命的必然性105-109
  • 4.3.2 现代社会革命可以依靠民主的方式109-114
  • 4.3.3 现代民主式社会革命的必要性114-115
  • 4.3.4 现代民主式社会革命的长期性115-118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118-147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概念118-123
  • 5.1.1 “科学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的反贫困化”趋势118-120
  • 5.1.2 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120-122
  • 5.1.3 社会主义:“人人都有自由和面包”122-123
  •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的状态”123-130
  • 5.2.1 “无产阶级专政”:一种过渡状态123-124
  • 5.2.2 “无产阶级专政”的主体124-126
  • 5.2.3 “无产阶级专政”:“民主”与“专政”的对立统一126-130
  • 第三节 批判与扬弃:社会主义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超越130-147
  • 5.3.1 社会主义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继承130-138
  • 5.3.2 社会主义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扬弃138-147
  • 第六章 考茨基民主理论对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启示147-153
  • 第一节 考茨基民主理论的历史局限性147-149
  • 第二节 考茨基民主理论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意义149-153
  • 参考文献153-164
  • 致谢164-16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1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家华;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晚年恩格斯的新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吴家华;恩格斯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关系的重新认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桂娜;;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再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金重;“灌输论”的首创者不是考茨基而是马克思恩格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5 孙关宏;王向民;梁莉;;民主与社会主义:历史与逻辑的考察——对考茨基民主理论的再认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6 徐德林;考茨基主义与列宁主义的根本对立说明了什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02期

7 郭庆仕;恩格斯与第二国际[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2期

8 杨日鹏;;皮尔逊与考茨基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分歧[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1期

9 方章东;;忠诚与背弃: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遗产[J];江淮论坛;2009年01期

10 顾肃;;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若干理论问题辨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10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10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a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