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04 12:08
本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各学科知识都有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尤其是在伦理学领域。他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德性观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产生有着自身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以血缘共同体为联合形式为城邦成员形成共同风俗习惯奠定了基础,城邦生活的需要为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民主政治的实践为德性观的形成提供了政治背景,而智性文化的作用为德性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和柏拉图的“四主德”为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德性是古希腊伦理体系中最根本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使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其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是灵魂方面的优秀。他根据有无逻各斯的部分把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并指出德性具有选择性和高尚性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道思想是他对德性本质的规定,讲求做事要适度,不能过度或不及;他指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但只有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才是真正的幸福;好的法律为德性养成提供了保证,并且健全的法律促使人们接受正确的德性;公正、勇敢、节制、友爱等思想都是德性观的具体方面,其中公正在整个德性体系中居于首位,具有完全性。 因此,研究亚里士多德德性观,不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要求我们要重视公民素质提升;培养合格公民;加强法制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立公正社会,维护社会的稳定;端正社会风气,形成德福相统一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德性观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1;D6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第一章 引言10-1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一 研究背景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1-14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4
- 第四节 创新之处14-15
-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概述15-24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产生背景15-19
- 一 时代背景15-17
- 二 理论背景17-19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含义、类型、特征19-24
- 一 德性观的含义19-20
- 二 德性的类型20-22
- 三 德性观的特征22-24
-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解析24-38
- 第一节 德性的本质24-26
- 一 何为中道24-25
- 二 中道的实现25-26
- 第二节 德性的最高目的26-30
- 一 幸福的界定26-28
- 二 真正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28-29
- 三 幸福实现途径29-30
- 第三节 德性的培养30-33
- 一 立法的重要性30-31
- 二 何谓良好的法律31
- 三 健全的法律促使人们接受正确的德性31-33
- 第四节 德性观的基本内容33-38
- 一 关于公正33-34
- 二 关于勇敢34-35
- 三 关于节制35-36
- 四 关于友爱36-38
-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当代启示38-51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理论启示38-42
- 一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和友爱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借鉴38-40
- 二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当代“真正的幸福”提供了理论指导40-42
- 第二节 我们要重视公民素质的提升,培养合格公民42-43
- 第三节 我们要加强公正法制社会的建设,端正社会风气43-51
- 一 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43-46
- 二 我们要建立公正社会,维护社会稳定46-48
- 三 我们要端正社会风气,形成德福统一的良好氛围48-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运春;;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宋新雅;;“德福矛盾”问题的解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黄满忠;;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观及其当代启示[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6期
4 姜红;;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勇敢”观之比较[J];古代文明;2008年03期
5 颜峰;龚艳;;亚里士多德公民理性思想对现代公民教育的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6 孙维;;对亚里士多德公正概念的现代解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赵艳琴;;公共共同体的社会德性:公正和友爱——《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友爱和公正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高国希;当代西方的德性伦理学运动[J];哲学动态;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宜海;公民德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19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1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