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话语研究的哲学基础析论
本文关键词:政治话语研究的哲学基础析论
【摘要】: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意义的工具,更是人的权力意志的体现。语言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使得政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言语行为,一种话语存在。政治话语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语言表达,与时俱进的政治话语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理念创新、话语创新、意义建构和制度变革的重要力量。立足语言、政治与社会建构互动关系的视域探究政治话语的哲学基础,需要在科学把握话语的意义建构功能的基础上,从话题、意向、语境和评价等四个方面对具体政治话语展开系统性分析。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语言 政治 政治话语 哲学基础 话语分析
【基金】:2015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三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体系建设研究”(2015 E002) 西安财经学院2013年基金项目“思维模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解决路径研究”(13XCK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
【正文快照】: 政治话语是当前政治学界和语言学界研究的新话语、新取向,亦是建构中国特色政治语言学和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自2012年6月李长春提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1]特别是2013年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浩淼;;政治话语、国家间学习与德国社会救助改革[J];理论界;2013年07期
2 骆正林;;政治话语的转型与新闻文本的制作[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孙吉胜;;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红;;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安徽对外汉语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戴俊霞;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再认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张传彪;傅绍清;;从“假相等值”看词典的“双刃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王丽;;论唐纳德·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赵志军;;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的自觉——论王蒙的语言观[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陈慧平;实践理论的非实践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刘胜;方瑞芬;;中国话语研究及发展趋势[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唐晓琳;董岩;;拉丁语: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共同体[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周潇潇;;国际化:以民族志书写的名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麦电影的主题突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宇文利;;论民族精神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基本规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徐琴;;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翻译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邓联繁;;论宪法规定公民权利宜用禁止性规则[A];2006年湖南社科联学科前沿问题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殷相印;;论三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兼评王希杰的修辞观[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5 彭文钊;;语言世界图景的知识系统:结构与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6 张洪芹;麻保金;;英语写作教学中“心理模型”的建构[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8 郭友旭;;语言权利的理据及其所针对的问题[A];2013年中国民族法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赵旭;;侗家人精神的发展与侗族大歌的生命力[A];风从民间来:“追寻中国梦”采风文论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慧;微博客现象的传播学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嗣勇;战争岁月里的文化生命[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唐金莲;论可译性的哲学理据[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赵宁;语言文化学框架下民族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胡方磊;欧阳修散文经典的传播与接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瑜琴;《俗语典》民俗语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来彦;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价值观形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鲁婉莹;传播媒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子问;;外语政策与国家安全——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2 柳思思;;从规范进化到规范退化[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3 曹清华;;德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J];德国研究;2008年03期
4 惠耕田;;限制权力,为规范开辟空间——克氏规范建构主义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4期
5 甘均先;;压制还是对话——国际政治中的霸权话语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6 连玉如;;二战以后德国“社会国家”发展问题探索[J];德国研究;2009年03期
7 孙宁宁;;布尔迪厄的实践语言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蔡和平;;哈茨改革能否扭转德国劳动力市场的颓势(上)[J];中国劳动;2007年02期
9 孙晓珍;;政治语言分析的哲学基础[J];理论观察;2009年04期
10 威廉·R·安德森;彦廷;任东来;;美国《信息公开法》略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乐;政治文明视域中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3期
2 萧斌;一部系统研究政治文明的力作——读《政治文明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陈云凤;浅析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林荣光;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贾建梅,冯石岗;解析“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高文霞;浅析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性[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邓伟志;加强对政治文明的研究[J];安徽决策咨询;2003年01期
8 林五星;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冯韧;论政治文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兼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J];理论前沿;2003年02期
10 刘德厚;坚持劳动人本政治观,积极推进小康社会“人民宪政”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华;;试论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建平;;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黄丽清;;政治也可以生活化[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邓志强;;网络社会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6 王建民;;在任何情况下,共产党都得讲政治[A];灯塔颂——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五周年论文专辑[C];1996年
7 周贵卯;;试论社会稳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仕龙;;简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程竹汝;;概念、结构与政策选择:关于政治文明的一个系统分析[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海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3年
10 何绍辉;黄海;;新时期青年政治意识表达变化研究[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N];学习时报;2005年
2 周平;政治文化——政治生活中一种无形的力量[N];云南日报;2001年
3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 商红日;发展低度政治生活化解冲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法学博士 桑玉成;论优良政治生活的基础[N];解放日报;2010年
5 ;短信折射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6 第二炮兵某部政治处主任 王国印;讲政治不论职务高低[N];科技日报;2012年
7 王海洲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文化困境中的现代政治仪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本报评论员;政治参与因开放而有序[N];长江日报;2013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张明澍;公民政治素质调查中的几个“发现”[N];北京日报;2013年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我们需要怎样的政治文明[N];社会科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健;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6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刁桐;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D];吉林大学;2012年
9 贾建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10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任佩文;论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郑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卓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杨钦涵;我国政治博客的功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昊懿;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官场潜规则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李冰;政治秩序的学理分析及现实构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王晓萌;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丽娟;政治妥协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伍牧原;新时期我国政治文明的实践和发展[D];新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22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22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