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共同体:民族、公民与国家的互动模式建构
本文关键词:同心圆共同体:民族、公民与国家的互动模式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同心圆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公民 国家共同体 互动
【摘要】:共同体是维系人们共同生活的组织框架。对于现代国家建设来说,建构民族、公民与国家良性互动的同心圆共同体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整合民族力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民权利的实质化。为此,可以从同心架构、同流意识、同质权力、同利规则和同识道义等五个方面着手建构这一同心圆共同体。
【作者单位】: 中共钦州市委党校;
【关键词】: 同心圆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公民 国家共同体 互动
【分类号】:D032
【正文快照】: 引言滕尼斯认为,“一切结合……既把关系作为整体,也把关系作为团体……,只要它们是基于直接的相互肯定,即本质意义之上的,就此而言,它们是共同体。”[1]43它的本质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1]52,“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1]54。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虽然只有臣民而没有公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2 魏英敏;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J];东南学术;2002年01期
3 李华兴,张元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黎岩;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03期
5 吴应辉;关于民族意识的定义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1期
6 秦龙;;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人的发展思想探析[J];求实;2007年09期
7 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年03期
8 陈茂荣;;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学术界;2011年04期
9 刘仕国,陆延荣;论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和谐统一[J];实事求是;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陈振明 ,李德国 ,蔡晶晶;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的研究报告》之一[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3 盛洪;道德·功利及其他[J];读书;1998年07期
4 张怀承;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三教互补的伦理精神[J];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5 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6期
6 都永浩;;论民族的观念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2期
7 王希恩;;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8 许耀桐;;论我国地方政治体制改革[J];理论探讨;2009年05期
9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今日民族;2005年06期
10 何叔涛;同化、一体化、分化及民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向——兼谈民族研究的哲学方法论[J];民族研究;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王广 范勇鹏 袁华杰 张飞岸 何兰芳 李彩艳 特约记者 李瑞琴 孙中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孙承斌、杨维汉;[N];人民日报;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永瑞;超越20世纪型东亚文明与国民国家:韩民族共同体的选择[J];当代韩国;2000年01期
2 白建灵;;试论民族共同体的性质、内容及其形成——对所谓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的质疑[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3 张锡盛;;关于“三元互克说”之中间民族共同体[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1期
4 欧潮泉;部族是民族共同体发展合乎规律的一个历史形态[J];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06期
5 欧潮泉;论部族[J];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01期
6 阿尔瓦罗·塞尔达-萨米恩托,克莱门特·弗雷罗-皮内达,张大川;民族共同体知识的知识产权问题[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1期
7 都永浩;;对民族共同体的多维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5期
8 赵金辉;;鄂伦春族源与民族共同体形成辨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何叔涛;略论民族定义及民族共同体的性质[J];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10 金天明;部族——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第三个历史类型[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静;;“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2 胡阳全;;佤族服饰文化与音乐舞蹈文化的社会学阐释[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何耀华;;既要研究实际问题,又要研究基础理论[A];民族学研究第九辑[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葛剑雄;移民: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N];北京日报;2007年
2 赵慧;团结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N];新疆日报(汉);2009年
3 朱贻庭 赵修义;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N];学习时报;2008年
4 演讲人 葛剑雄;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杨义;富有开拓性的厚重之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隋勇艳;现代瑞士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探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54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5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