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战国策》的权力政治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1:09

  本文关键词:《战国策》的权力政治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战国策 权力政治观 内容 影响


【摘要】:战国时代始于韩赵魏三家分晋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和极其重要的时代。各国君主在当时的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下不断调整着内外政策,引发了无数的国际、国内的权力争斗和政治风波。当时的中国整个社会体系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的变化,诸侯争霸、人人争利、百家争鸣。旧有的伦理道德已遭到破坏,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成,伦理和道德之于政治的作用日渐式微,战争成为常态,旧贵族没落,士阶层兴起。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当时空前开放的风气、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繁荣的思想争鸣,在之后两千多年也不曾再现。因此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国策》一书中详细记载各国的政治争斗和兼并战争,成为我国古代记载该时期社会政治风貌最完整的著作。在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的两千年的帝国王朝期间,《战国策》一直没有得到客观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直至,“五四”时期,批儒反孔运动的发起,《战国策》中的政治思想才开始被世人重视。 目前,学术界关于《战国策》一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版本校勘注释和文学艺术的探究,在该书的内容上,更多的是关注其中的策士谋臣的精神面貌和辩论技巧,因此总的来说,多是从文学、历史和语言学等角度对《战国策》的研究。而对于《战国策》中的政治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作品比较缺乏,也不够系统。因此本文将以《战国策》为研究范本,着眼于对当时各国君主以及策士谋臣所秉持的权力政治观的考察研究。 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以权力政治观作为视角,对《战国策》中的人物和对话做全面而详细的分析,进一步在该视角下分析了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机制。该视角的选取有一定的创新性,丰富和拓展了对《战国策》的研究方向。而实践意义上,它着眼于对当时各国君主(或执政者)以及策士谋臣所秉持的权力政治观的考察研究,目的在于对整个战国时代的社会和政治风貌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同时希望能通过对这段特殊时期的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探究,在破除官本位思想、培育现代公民精神、达到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等方面对当代政治社会的发展有所裨益。 本文以《战国策》的权力政治观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内容——积极意义——消极因素——当代启示”的思路展开。首先以《战国策》原文为基础,对其所体现的权力政治观进行系统论述,其中将主要内容在君主、策士和其他阶层等方面分别展开。第二部分则是将《战国策》与《君主论》做比较分析,对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予以概括归纳,从而深化对《战国策》的总体认识和把握,对战国时期的权力政治观达到理论上的升华。第三部分,则重在阐述战国时期的权力政治观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包括在促进社会流动和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发展和推动中国统一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首先指出权力政治观存在的消极因素,然后综合正反两方面影响,结合当代现实对中国的当代发展在破除官本位、人才强国、建立现代公民意识以及实现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等方面做出思考。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功能分析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将《战国策》一书的内容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定性,聚焦于其中的权力政治观的体现。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分析促使该观念形成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现实需求等,同时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借助到国际政治专业中的地缘政治等理论。
【关键词】:战国策 权力政治观 内容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2;K231.0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导论12-19
  • 1. 研究背景12-13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 3. 文献综述14-19
  • 3.1 以《战国策》本身为视角14-15
  • 3.2 以《战国策》的文学艺术价值为视角15-17
  • 3.2.1 文学的角度15
  • 3.2.2 文化学的角度15-16
  • 3.2.3 语言学的角度16-17
  • 3.2.4 借鉴与欣赏的角度17
  • 3.3 以《战国策》的思想内容为视角17-19
  • 第1章 《战国策》的权力政治观的主要内容19-30
  • 1.1 权力政治观的直接体现19-23
  • 1.1.1 君主的权力政治观19-20
  • 1.1.2 士阶层的权力政治观20-22
  • 1.1.3 其他阶层的权力政治观22-23
  • 1.2 复杂的君臣关系23-27
  • 1.2.1 君臣融合23-26
  • 1.2.2 紧张的君臣关系26-27
  • 1.3 政治与伦理的交融27-30
  • 1.3.1 战国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27-28
  • 1.3.2 《战国策》中政治与伦理的结合28-30
  • 第2章 以《君主论》为参照看《战国策》的政治思想价值30-40
  • 2.1 成书背景的对比分析30-32
  • 2.1.1 《战国策》的成书背景30-31
  • 2.1.2 《君主论》的成书背景31-32
  • 2.2 政治观的比对分析32-36
  • 2.2.1 政治善与道德善的分离32-34
  • 2.2.2 君主个人素质的重要性34-35
  • 2.2.3 军队和战争的重要性35-36
  • 2.3 历史地位的对比分析36-38
  • 2.3.1 《战国策》的历史地位36-37
  • 2.3.2 《君主论》的历史地位37-38
  • 2.4 《战国策》的政治思想价值38-40
  • 第3章 《战国策》的权力政治观的积极影响40-46
  • 3.1 促进阶层流动40-41
  • 3.2 促进思想解放41-42
  • 3.3 推动政治发展42-44
  • 3.4 奠定中国走向统一的基础44-46
  • 第4章 《战国策》的权力政治观的消极因素及其当代启示46-52
  • 4.1 权力政治观的消极因素46-48
  • 4.1.1 官本位文化遗留46-47
  • 4.1.2 人民地位低下47-48
  • 4.2 权力政治观的当代启示48-52
  • 4.2.1 遏制官本位流毒,实现人才强国48-49
  • 4.2.2 建立现代公民理念49-50
  • 4.2.3 政治与道德相结合50-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8-5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常保;;《战国策》中策士对君主的劝谏方法略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郑应子;;论《战国策》中的说服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柯镇昌;;近三十年《战国策》研究述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8期

4 程小诗;;《战国策》部类归属问题再探讨——拟托篇章之考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弓艳;;《战国策》中“然”字用法小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彭亚萍;;试论《战国策》中的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7 张新武;《战国策·赵策》“窃自恕”解[J];古汉语研究;2002年04期

8 翟江月;;从《战国策》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与思想倾向[J];管子学刊;2008年01期

9 苗润莲;;《战国策》的人才选拔与任用思想[J];管子学刊;2008年01期

10 那拓祺;李尔钢;;访书偶记:晚清崇文书局版《战国策》[J];出版科学;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752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52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7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