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乌托邦: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
发布时间:2017-08-29 13:01
本文关键词:乡愁乌托邦: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
【摘要】: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以来,乌托邦就是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以及乌托邦的存在形式和表达机制均有其特殊性。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呈现出分裂的现象,表达形式分别为宏大叙事的"红色乌托邦"和以"乡愁理念"为基本内容的"情感乌托邦",亦可称为"乡愁乌托邦"。"乡愁乌托邦"以中国文化中"回旋性回归"为基本的审美表达机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从1905年李叔同创作的《送别》,到2016年毕赣导演的电影《路边野餐》都体现并表达了这种中国式乌托邦现象。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
【关键词】: 甲午海战 中国现代性 情感乌托邦 乡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研究”(14AZW004)
【分类号】:D091.6
【正文快照】: 2015年末,冯小刚主演的类型电影《老炮儿》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一些学者把《老炮儿》与乌托邦联系起来,认为《老炮儿》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乌托邦想象。1“聚义厅”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乌托邦形象吗?如果说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林冲“逼上梁山”所向往的“聚义厅”曾经是中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姜春民;;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冲突述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郑晓娴;;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调查报告[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6期
3 龚连英;;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林纾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理性批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4 叶霜;;浅谈中国社会文化与法制改革[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5期
5 张贺;;生活不是娱乐[J];新湘评论;2013年16期
6 ;“北京现场”吸引德国目光[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年11期
7 ;斯里兰卡-中国社会文化合作协会秘书长阿贝塞克拉的致词[J];友声;2004年04期
8 ;人际摩擦从哪儿来?[J];中国民政;1996年04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志琴;礼俗互动: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特色[N];深圳特区报;2014年
2 余华林;一本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入门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对中国现实作出创造性回答[N];社会科学报;2005年
,本文编号:753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5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