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30 14:47
本文关键词: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仍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失为这样一种思想资源。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悠长的历史渊源,他在借鉴传统市民社会理论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研究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认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马克思还指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认为商品经济的发育和成长是市民社会的存在基础,市民社会本质上是一种物质交往关系。马克思揭示了市民社会存在的种种异化现象,提出必须超越市民社会,建立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对当代中国而言,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长期高度重合,形成“政社合一”的发展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种模式凸显出一系列弊端,如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阻碍社会组织发展等。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提出“政社分开”的发展理念,,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生深刻转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对推进“政社分开”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当代意义 政社分开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D0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一 研究意义11-12
- (一) 理论意义11-12
- (二) 现实意义12
- 二 研究综述12-19
- (一)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研究13-14
- (二)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的研究14-16
- (三)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义的研究16-17
- (四)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7-19
-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探析19-31
-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19-23
- (一) 传统市民社会理论19-21
- (二)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21-23
- 二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23-26
- (一)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23-25
- (二)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25-26
- 三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本质的剖析26-28
- (一) 市民社会的存在基础是商品经济的成长和发育26-27
- (二) 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物质交往关系27-28
- (三) 市民社会需要有约束机制28
- 四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与超越28-31
- (一)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28-29
- (二)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超越29-31
-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31-41
- 一 “政社合一”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分析31-33
- (一) “政社合一”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31-32
- (二) “政社合一”模式的弊端分析32-33
- 二 “政社分开”的实践进程及其主要问题33-41
- (一) 新时期“政社分开”的实践进程34-38
- (二) 进一步推进“政社分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38-41
- 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实现“政社分开”的意义41-49
- 一 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41-44
- (一) 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进“政社分开”的基础41-43
- (二) 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43-44
- 二 培育和发展成熟的社会组织44-45
- (一)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44
- (二)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44-45
- 三 实现国家与社会在法治基础上的良性互动45-49
- (一) 完善的法制是国家与社会各自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45-46
- (二) 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基础上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46-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东;;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陈爱萍;裴正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理论意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仰海峰;超越市民社会与国家: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探析[J];东岳论丛;2005年02期
4 朱春雷;;建国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综述[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6 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4期
7 诺曼·莱文;王今一;;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白立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求实;2006年07期
9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新东方;2006年10期
10 郁建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J];社会学研究;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759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5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