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民粹主义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即网络民粹主义。它是指网民基于某事件,通过互联网发表意见、表达情绪,进而争取话语权,以实现民粹主义政治诉求的一种新型民粹主义。它是网民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信息的一种传播实践,是民众政治参与权利的体现,也是大众利益诉求的极端化表现。网络民粹主义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三种脉络,即爱国式民粹主义、文化消费式民粹主义和网络政治式民粹主义,三种类型既有内在共通特性,又各自具备自身特点。因为政治利益诉求的推动以及政治统治合法化的现实需要,网络民粹主义才得以产生。网络民粹主义虽然有众多表象,但其实质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它是不满主流意识形态的虚无主义,例如不满政府及官员行为,或不满主流精英阶层与精英文化;其二,它是崇尚绝对平等的无政府主义,奉行道德至上和平民利益至上;其三,它是极端的民主理想,因为要求直接参与政治,因此容易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其四,它是政治运动的工具,透过它能够表达政治诉求,以此来争夺政治话语权。因此,网络民粹主义能起到监督精英和权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平民大众话语权,对关注弱势群众也有所帮助,为实现新公共领域创造了条件。然而无法否认的是由于其巨大的动员效应和非理性的反抗方式,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容易产生非理性的网络暴民,进而颠覆权威,给政府的网络治理带来诸多麻烦。面对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国家可以通过加强互联网监管和网络道德建设,对网民利益诉求加以合理疏导,积极做好应对网络民粹主义消极影响的准备,使其朝良性有益的方向发展,引导其正面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借此维护和巩固自身的合法性,可以为政治民主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民粹主义 互联网 政治表达 政治民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08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选题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22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2-16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6-22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22-24
- 1.3.1 研究内容22-23
- 1.3.2 研究方法23-24
- 第2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研究视角与概念24-35
- 2.1 网络民粹主义的研究视角24-29
- 2.1.1 基于互联网传播视角下的网络民粹主义24-27
- 2.1.2 基于政治学视角的网络民粹主义27-28
- 2.1.3 基于大众文化视角的网络民粹主义28-29
- 2.2 网络民粹主义的特征29-30
- 2.2.1 参与主体分散29-30
- 2.2.2 比传统民粹主义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30
- 2.2.3 比传统民粹主义具有更大的影响力30
- 2.3 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界定30-35
- 2.3.1 界定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角度31-33
- 2.3.2 网络民粹主义的定义33-35
- 第3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类型与产生原因35-44
- 3.1 网络民粹主义的类型35-37
- 3.1.1 爱国式民粹主义35-36
- 3.1.2 文化消费式民粹主义36
- 3.1.3 网络政治式民粹主义36-37
- 3.2 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原因37-44
- 3.2.1 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必然性37-39
- 3.2.2 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技术条件39-41
- 3.2.3 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41-44
- 第4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实质与社会影响44-52
- 4.1 网络民粹主义的实质44-48
- 4.1.1 网络民粹主义是不满主流意识形态的虚无主义44-45
- 4.1.2 网络民粹主义是崇尚绝对平等的无政府主义45-46
- 4.1.3 网络民粹主义是极端的民主理想46-47
- 4.1.4 网络民粹主义是政治运动的工具47-48
- 4.2 网络民粹主义的社会影响48-52
- 4.2.1 网络民粹主义的积极影响48-50
- 4.2.2 网络民粹主义的消极影响50-52
- 第5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与应对措施52-55
- 5.1 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趋势52-53
- 5.2 网络民粹主义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53-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A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水;;“网络制造”的恐怖[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胜利;李强;;基于三层B/S结构的网络制造模式实现方法[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玉龙;杨建武;;基于CORBA的网络制造模型[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颖;刘娟;;基于物元信息熵的盟员选择评标方法研究[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网络文化:繁荣与监管并举[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郝义;美研制出的网络武器已达2000多种[N];国防时报;2011年
3 记者 曾娅;携手成就“网络制造”[N];人民邮电;2008年
4 魏岳江;美军高调备战网络战争[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诸葛漪;过去,现实制造网络话题 如今,网络制造现实话题[N];解放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剑锋;网络环境下若干关键制造资源的自组织原理和方法研究及其在汽配企业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2 罗丹;基于网络制造的企业应用协同工作环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李斌;面向网络制造环境的设备自律控制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丛君;我国网络广告定制剧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2 黄睿;中国网络自制剧用户分析及发展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3 尚可;网络民粹主义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4 李兆春;网络制造资源个性化主题搜索技术研究与应用[D];贵州大学;2008年
5 王晓;网络制造资源搜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贵州大学;2006年
6 赵竹平;网络制造资源建模方法研究与应用[D];贵州大学;2006年
7 黄欣;支持网络制造的协同工艺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赵峰;网络制造中若干技术问题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9 张晓宇;网络制造联盟协调机制构建与整体优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10 陈金宝;基于PDM的网络制造模式研究与实现[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67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6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