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阿伦特共和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17-09-08 09:23

  本文关键词:阿伦特共和思想探微


  更多相关文章: 阿伦特 公共领域 政治行动 共和


【摘要】:汉娜·阿伦特是一位极富原创力的思想家,缘于她独特的社会经历和时代特征,她以非凡的识见和想象力丰富了共和的理论资源。本文立足于阿伦特共和思想发展成熟的阶段性特征展示其理论建树,力图客观再现其共和思想的价值。 阿伦特将政治公共性扩大到复数的人,即在公共领域的自由行动形成主体间交互网络,形成权力的启端开新效果,,这构成了其共和思想的内在逻辑。在本文看来,阿伦特共和思想是反思与建设同步进行的,正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失落感,她希望永葆行动自由、有限政府和政治普惠性,并赋予政治教育的开端内涵,表明公共政治和公民合作参与的立场,而这契合现代社会公共特征。以往的哲学与行动互相对立,道德伦理的悲剧也源于此,阿伦特回归了对政治的纯粹性的追求,即人们参与公共事务并非为谋求物质利益,而是感受相互性和收获光荣。这种政治言说方式展现了精神生活的政治价值,实际上贯穿的是她建构共和的根本洞见,人的显现意义奠基了共和。此外,她在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阐发过程中确立了第一生存方式的政治理念,丰富了现代政治的内涵。 不可否认,这样一种共和思想附带了理想主义和局限性,根本原因就在于阿伦特的共和思想是一种政治共和主义,而且将“政治”排除在利益需求之外,仅仅是出于人的显现意义。不如说这一思想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政治的思考视角永远都不能脱离人的根本存在基础,而且诸如实现法律、权力与政权的相互协调、政治正当性与证成性等等甚为重要。在其理论张力的背后,其共和思想的理念启示彰显于培育政治公共领域、构建政治社会、完善政治参与和实践政治承诺等方面;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和民生型政府建设具指导意义,而这切中了时代命题的核心。
【关键词】:阿伦特 公共领域 政治行动 共和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论9-18
  • 一、 研究缘起9-10
  • 二、 相关文献综述10-16
  • 三、 基本框架及其创新点16-18
  • 第一章 阿伦特共和思想的基础18-40
  • 一、 阿伦特共和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8-25
  • (一) 时代特征与现代性问题18-21
  • (二) 阿伦特的犹太印记与纳粹极权经历21-25
  • 二、 阿伦特共和思想的理论来源25-32
  • (一) 阿伦特的思想导师带来的启迪25-28
  • (二) 自由主义理论带来的警示28-30
  • (三) 现象哲学带来的影响30-32
  • 三、 阿伦特对人的根本境况的认识32-40
  • (一) 积极生活:对抗生命的“有死”32-35
  • (二) 政治在“行动”中生成35-38
  • (三) 公共领域的启明之光38-40
  • 第二章 阿伦特对传统共和思想的反思40-61
  • 一、 阿伦特对现代国家政制的反思40-48
  • (一) 政治行动:立国的生死问题40-43
  • (二) 有限政府:共和政府的形式43-46
  • (三) 委员会制:政治普惠之所寄46-48
  • 二、 阿伦特对传统政治教育的反思48-55
  • (一) 政治教育与公共生活的奠基48-50
  • (二) 大学、政治与共和50-52
  • (三) 政权、文化与政治教育52-55
  • 三、 共和的危机及其救赎55-61
  • (一) 重构共和的政治形象55-57
  • (二) 重新审视公民运动57-58
  • (三) 重估政治社会的价值58-61
  • 第三章 阿伦特对传统共和思想的发展61-79
  • 一、 道德哲学:共和思想的酵母61-68
  • (一) 伦理的现代困境61-63
  • (二) 阿伦特道德哲学思想概述63-67
  • (三) 阿伦特对共和德性的贡献67-68
  • 二、 精神生活的政治价值68-75
  • (一) 思维:处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旁观者68-71
  • (二) 意志:时代新秩序的奠基71-73
  • (三) 判断:政治事务的确定性来源73-75
  • 三、 政治审美与共和的维新75-79
  • (一) 政治判断与政治审美化75-77
  • (二) 共同感与公共理性的通约性77-79
  • 第四章 阿伦特共和视野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79-102
  • 一、 阿伦特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的马克思79-85
  • (一) 马克思与共和主义79-81
  • (二) 阿伦特与马克思的联系81-83
  • (三) 阿伦特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83-85
  • 二、 阿伦特论马克思的政体意蕴85-92
  • (一) 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政体意蕴85-88
  • (二) 马克思的暴力思想及其政体意蕴88-89
  • (三)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政体意蕴89-92
  • 三、 阿伦特论共和的法律精神与政治的生存方式92-102
  • (一) 法与权力:政体的根基92-95
  • (二) 共和政体的法律精神95-98
  • (三) 第一哲学 VS 第一生存方式98-102
  • 第五章 阿伦特共和思想的影响及其启示102-123
  • 一、 阿伦特共和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102-109
  • (一) 对当代政治思潮的影响102-106
  • (二) 阿伦特共和思想的局限106-109
  • 二、 阿伦特共和思想的理念启示109-115
  • (一) 社会合作:人民共和的进路109-111
  • (二) 公共理性:政治共和的理念111-113
  • (三) 政治承诺与宽恕: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13-115
  • 三、 阿伦特共和思想的实践意蕴115-123
  • (一) 人民共和:观察中国政治的视角116-117
  • (二) 政治公共领域:和谐社会的构建117-119
  • (三) 正当性的证成:民生型政府119-123
  • 结论123-127
  • 参考文献127-136
  • 一、 外文文献127-128
  • 二、 中文文献(著作类)128-132
  • 三、 中文文献(论文)132-13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36-137
  • 致谢137-1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2 敬海新;;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研究[J];攀登;2007年01期

3 陈高华;;行动、自由与公共领域——论阿伦特的政治观[J];学术研究;2008年11期

4 杨仁忠;;阿伦特的社会三分理论模式及其学术意义[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孙e

本文编号:813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13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b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