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孟德斯鸠自由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10:09

  本文关键词:孟德斯鸠自由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然法 人为法 自然自由 人为自由 政制自由 公民自由 权力制衡


【摘要】:自由是启蒙运动的追求,也是孟德斯鸠的追求。他凝聚了二十年心血的巨著《论法的精神》甚至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理性与自由的法典”,但由于时代与个性的原因,自由被他深深地隐藏在大量的经验材料背后,以至造成人们对他的种种误解。本文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将孟德斯鸠的时代状况与《论法的精神》联系起来考察,在纷繁复杂的经验材料背后去发现被孟德斯鸠隐藏起来的真实意图,即自由是人的本性,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在西方思想史上,从探讨自由理论的出发点与使用的方法的差异进行区分,我们可以将自由理论分为两类,即先验自由与经验自由。先验自由理论主要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通过演绎的方法对人类的自由进行探讨,并试图从理性上为人类在社会上的各种自由权利构建一个逻辑上不可动摇的基础。在哲学史上,康德将先验自由理论发展到巅峰,他认为先验自由已经摆脱了机械因果关系的约束,是现象世界的绝对开端,它就是自由本身,除了自由之外,它不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它的存在就是为现象世界的自由立法。尽管在逻辑上,先验自由先于经验自由,但在现实的历史中,经验自由则先于先验自由而出现,早在古希腊时期,当时城邦的公民就已经在实践它。我们认为所谓的经验自由就是从我们所打交道的经验世界出发,运用经验的归纳方法探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实际的权利与自由,即公民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权利。在思想史上,马克思将经验自由理论发展到了极致,他认为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理论上的自由逻辑也无法替代现实中的自由权利,人类要为了“自由王国”而奋斗不息。孟德斯鸠的自由理论则试图在先验自由与经验自由之间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他通过赋予“法”一种崭新的含义,将先验与经验联系起来。“法”在孟德斯鸠看来既是先验的又是经验的,它是和事物一起产生出来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通过对“法”的重新阐释,孟德斯鸠沟通了先验自由与经验自由,既为自由奠定了一个奠定的逻辑基础,又通过将归纳法与演绎法“混合”的孟德斯鸠方法,运用大量的经验材料对人的自由权利进行论证。“法”对自由而言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否定的角度看,它限定了自由的范围,从肯定的角度看,它又保障了在范围之内的自由权利。“法”可以分为“自然法”与“人为法”,相应地,自由也可以区分为“自然自由”与“人为自由”。自然自由为自然法所规定与保障,它是源自人的自然本性的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人为自由是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之后,为人为法所规定与保障的自由权利。人为法可分为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相关的基本法律和与公民活动相关的刑法与民事法律,相应地,与国家政治制度相关的自由就是“政制自由”,与公民活动相关的自由就是“公民自由”。当人类摆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之后,就从软弱的个人状态中走出来并形成了国家,国家的力量让人们可以通过伤害别人而获取利益,这也是不受限制的权力一定会伤害人的自由的根源之所在。所以孟德斯鸠认为权力一定要受到制衡,否则它导致的只有伤害人的自由的奴隶制。通过对英国政体的考察,孟德斯鸠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并认为只有以自由为目的的国家才是最值得追求的。本文在对孟德斯鸠自由理论的逻辑进行探讨之后,还进一步讨论了孟德斯鸠有关政制自由、公民自由与自然自由的思想。在有关政制自由的讨论中,孟德斯鸠通过对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考察,发现在这些政体中都不存在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仅存在于权力制衡的政体即当时的苏格兰政体之中。在论述公民自由时,我们将众多的论述归集在刑法、教育、经济与宗教四个主题下进行探讨,孟德斯鸠认为刑法保障了公民的安全,是自由最大的保障;而教育是指公民教育;而经济则包括贸易、货币、赋税、人口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孟德斯鸠其实并不关心宗教是否能够引领人们走向天国,但他十分关注宗教的世俗意义,即宗教是否能够给社会带来现世的幸福。宗教自由则是要求国家对各种宗教的宽容并且各个宗教之间也要相互宽容,人们有选择不同宗教信仰的自由。自然自由又被孟德斯鸠称作“人的自由”,它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自由,在人们进入社会之后,通常自然自由已经包含在人为自由之中,但在蛮族和奴隶之中,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人为自由,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拥有自然自由。
【关键词】:自然法 人为法 自然自由 人为自由 政制自由 公民自由 权力制衡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导论9-23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9-11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5
  • 第三节 写作思路与论文框架15-21
  • 注释21-23
  • 第二章 孟德斯鸠时代与《论法的精神》23-36
  • 第一节 孟德斯鸠时代的状况23-26
  • 第二节 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26-35
  • 注释35-36
  • 第三章 孟德斯鸠自由理论的逻辑36-69
  • 第一节 先验自由与经验自由38-44
  • 一、什么是先验自由38-40
  • 二、什么是经验自由40-42
  • 三、沟通先验自由与经验自由之“法”42-44
  • 第二节 自然自由与人为自由44-58
  • 一、自然状态44-47
  • 二、自然法与自然自由47-54
  • 三、人为法与人为自由54-58
  • 第三节 自由理论与孟德斯鸠方法58-66
  • 一、归纳与演绎59-61
  • 二、孟德斯鸠“混合的”方法61-66
  • 注释66-69
  • 第四章 政制自由与权力制衡69-89
  • 第一节 政体的分类及原则69-76
  • 第二节 三种政体下的政制自由76-79
  • 第三节 以自由为目的的国家79-83
  • 第四节 政制自由与权力制衡83-87
  • 注释87-89
  • 第五章 公民自由89-109
  • 第一节 刑法89-91
  • 第二节 教育91-93
  • 第三节 经济93-105
  • 一、贸易94-97
  • 二、货币97-100
  • 三、赋税100-102
  • 四、人口102-105
  • 第四节 宗教105-108
  • 注释108-109
  • 第六章 自然自由109-124
  • 第一节 气候110-118
  • 一、气候与自由的一般关系110-112
  • 二、气候、奴隶制与自由112-118
  • 第二节 土壤118-120
  • 第三节 一般精神与风俗习惯120-123
  • 注释123-124
  • 第七章 结语124-126
  • 参考文献126-134
  • 后记134-1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征汉年;刘玲;;习惯权利基本问题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陈颖洲;李德贵;;论分权思想与近代西方宪政之建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7 陈宏光;;立法权概念的评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8 孙鹏;陈树森;;论意思自治——兼论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9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10 陈宏光;;行政权力的行政法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于大伟;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同祯;量能课税原则法律地位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凌艳;我国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的思考[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芳;我国经济性裁员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3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13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d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