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
本文关键词:读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摘要】:“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而迈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平等的过程,平等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卢梭的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对不平等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真实需要洞察得最为坦率、真挚。卢梭认为,人类是生来平等的,但随着文明社会的产生以及私有制出现,逐渐迈入不平等的深渊。基于其心系人类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个人多年来的思考,卢梭提出建立“公意”下的社会契约的理性国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对真理执着向往使得他的平等思想拥有了超越时代局限的永恒价值,其辩证法思想的理论精华、不平等思想的革命批判精神及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社会适用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其纯粹理性人格的立论基础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使得他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同样将建立公正平等社会作为其所追求的毕生事业的马克思,反对基于抽象的人类理性,以唯心主义的方法解释社会现实,从抽象的平等原则建构平等社会,强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原理阐释平等,在现实的根基上构筑平等理想,实现了对卢梭平等观的超越。问题是,如今我国贫富差距加大,如何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内涵,落实共享理念,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为撬动支点,开启人人共享、人人平等的深层价值追寻。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之处四个方面。第二部分论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创作背景。介绍《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以及作者卢梭个人的生活背景及独特心理结构。第三部分介绍《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平等思想内容。论述卢梭眼中的平等内涵以及人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与不平等辩证发展的过程。第四部分是评析。辩证地评价《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平等思想,论述其辩证法思想的理论精华、不平等思想的革命批判精神、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社会适用性仍具现实意义。同时,揭示卢梭平等思想纯粹理性人格的立论基础与猜测、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实践形式主义的实现途径的理论局限。第五部分是比较。揭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具体现实个人的立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转向、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平等,在现实的根基上构筑平等理想,实现对卢梭平等观的超越。第六部分是结语。探索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平等的思考,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平等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平等的实现三方面,讨论理论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卢梭 马克思 私有制 平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导言12-18
- (一) 研究意义12-13
- 1. 理论意义12-13
- 2. 实践意义13
- (二) 研究现状13-16
- 1. 国内研究现状13-16
- 2. 国外研究现状16
- (三) 本文研究方法16
- (四) 本文创新之处16-18
- 第二章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创作背景18-24
- (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写作缘起18-20
- 1. 社会变革的呼唤18-19
- 2. 法国文化的变迁19
- 3. 自然科学温床的孕育19-20
- (二) 作者卢梭的生活背景及独特的心理结构20-21
- 1. 卢梭的生活背景20-21
- 2. 独特的心理个性21
- (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写作思想来源21-24
- 第三章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主要内容—卢梭平等观24-32
- (一) 关于平等24-26
- 1. 自然状态下的平等与社会状态下的不平等24-25
- 2. 平等与自由25-26
- (二)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26-29
- 1. 人类不平等产生的起点——自然状态26-27
- 2. 人类社会状态的起源——文明社会27-28
- 3. 人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私有制28-29
- (三) 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辩证发展29-32
- 第四章 评析《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平等思想32-39
- (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学术价值32-35
- 1. 辩证法思想的理论精华32-33
- 2. 不平等思想的革命批判性33-34
- 3.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适用性34-35
- (二)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理论局限35-39
- 1. 纯粹理性人格的立论基础35-36
- 2. 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36-37
- 3. 实践形式主义的实现途径37-39
- 第五章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平等思想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39-44
- (一) 具体现实个人的立论基础39-40
-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转向40-42
- (三) 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平等42-44
- 第六章 结语: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平等的思考44-51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平等的实现44-46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46-48
- (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平等的实现48-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志东;;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及其对我国平等、公平问题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张成山;;马克思平等观的当代理解[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刘德吉;;阿玛蒂亚·森的能力平等观与公共服务均等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4 李艳庆;房蕾;韩兵;;论马克思平等观的发展历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于越;;西方近代平等观的历史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8期
6 李艳庆;刘丽;;论马克思平等观对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超越[J];武警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7 徐琳;论中国的平等观及中西平等观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Z1期
8 乌云娜;平等与平等观及其历史把握[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徐圻;物的必然与人的自由——略论马克思的平等观[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10 钟坤凡;两种民事平等观之我见[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希恩;;论周恩来的民族平等观[A];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8年
2 何卓恩;;大陆赴台自由知识分子1950年代对平等观的调整[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钟麒;;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与基督教平等思想关系探析[A];“公平、公正、平等: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景平;以“平等”促发展[N];山西日报;2002年
2 李纪才;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N];学习时报;2008年
3 关尔;务工青年的平等观[N];工人日报;2007年
4 郑杭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从以平等取向为主到以公平取向为主[N];辽宁日报;2001年
5 赵向文;论毛泽东的平等观及历史价值[N];山西党校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熙;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欧顺军;伦理视域下的佛教平等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丹;马克思的平等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李艳庆;马克思平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田莉;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璐;马克思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于越;马克思平等观与和谐社会利益制度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荣荣;马克思的平等观及其当代意义[D];新疆大学;2012年
7 张卓娅;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8 朱凤云;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赵兴旺;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大学;2015年
10 杨维;马克思与卢梭的平等观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85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8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