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顺治时期满族通婚法制及现代启示
本文关键词:清代顺治时期满族通婚法制及现代启示
【摘要】:研究清代顺治时期满族通婚法制,对于探析民族间的统一、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中所指通婚,即为不同民族间的缔结婚姻,顺治时期的满族通婚对象主要有蒙、汉两民族,对于与蒙古的通婚,满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始终持支持鼓励的态度,发展到顺治时期处于巅峰状态,既要维持原有的盟好关系,又要确保蒙古能为大清边疆版图提供天然屏障。清朝史料对通婚的规定较少,仅有《大清集解附例》、《大清会典》等文献中对满蒙通婚提及一些,顺治后历朝也基本秉承顺治时以固结权势、文化融合为目通婚法制的基本思想。对于满汉通婚,法制轨迹则要曲折得多。从关外的民族封闭政策,到入关后的短期大开放、再到顺治中期的严厉禁止,逐步发展到乾隆时期,允许汉军旗民之间允许通婚。清初对汉族的态度始终未能维持一致,统观满汉通婚法制,仍采取限制形式。满族通婚法制特点鲜明,从法律形式上看,满族通婚法律主要以例文为主,律文为辅;从法律内容上看,满族对待蒙古和汉族的态度大相径庭,实行分而治之;从法律效能上看,满族通婚法律具有强制性,违反法律的惩罚措施严厉。从鲜明的特点中不难发现,满族通婚法律缺陷亦十分突出,民族风俗若以法律强制来保障未免太过粗暴,即便是用法律来规制,满族的通婚法律稳定性也较差,朝令夕改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对待不同民族在立法上也是极度不平等的。历史终将是过去,但是历史留给世人的警示却是长存的。透过清朝的满族通婚法制,可以分析出对现代民族间通婚的借鉴意义,引起现代法律规定民族间通婚的法律思考,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满族通婚法制的积极意义在于,为民族间的通婚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团结、融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婚姻制度毕竟有别于政治、经济制度,不应当加以限制或鼓励,同样婚姻方面的风俗习惯也不应当上升到法律层面,保持各民族自由的婚姻习俗,国家对民族间的通婚持“不支持,不反对”的中立态度,才是我国婚姻自由法律原则的体现,同时少数民族虽有自治权,也应尽量与我国婚姻法原则保持一致,如此才能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
【关键词】:清顺治 满汉通婚 满蒙通婚 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序言9-11
- 一、顺治时期满族民族通婚的法源11-17
- (一)顺治时期民族通婚理念的确立11-13
- 1. 通婚目的:固结权势11-12
- 2. 通婚对象:蒙、汉12-13
- (二) 顺治时期通婚规定对入关前的沿袭13-14
- 1. 对太祖时期的沿袭13-14
- 2. 对太宗时期的沿袭14
- (三)民族通婚的必要性14-17
- 1、政治联姻:固结权势15
- 2、婚姻制度的统一15-16
- 3、促进文化融合16-17
- 二、顺治时期满族通婚法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分析17-23
- (一)顺治时期大清律、例的通婚规定17-19
- 1. 满蒙通婚规定17-18
- 2. 满汉通婚规定18-19
- (二) 顺治时期满族通婚法律的主要内容19-20
- 1.满族通婚的限制19
- 2.婚姻的解除19-20
- 3.婚后生活配制20
- (三)顺治时期民族间通婚法律法制特点分析20-23
- 1、例文为主,,律文为辅20-21
- 2、分而治之21
- 3、通婚法律具有强制性21-23
- 三、顺治时期满族通婚制度的影响及启示23-29
- (一)对顺治后的清朝通婚制度的影响23-24
- 1.对康雍时期的通婚制度的影响及变化23
- 2. 对乾隆时期的通婚制度的影响及变化23-24
- (二)以法确立民族间通婚的意义24-25
- 1. 为民族间通婚提供了法律依据24
- 2.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24-25
- 3. 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团结、融合25
- (三) 顺治时期满族通婚制度的法律缺陷25-27
- 1. 通婚制度过于法律化25-26
- 2. 法律缺乏稳定性26
- 3. 带有民族歧视色彩26-27
- 4.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27
- (四)现代法律规定民族间通婚的思考27-29
- 1、正确处理民族习惯与婚姻法的关系27-28
- 2、加强少数民族立法28
- 3、我国婚姻法的应对策略28-29
- 结语29-30
- 参考文献30-32
- 致谢32-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芳;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2 尹虹;觊觎“满蒙”策划分裂中国[J];兰台世界;2000年05期
3 范丽红,褚凤义;“满蒙铁路悬案”交涉与日奉关系[J];兰台世界;2001年02期
4 吴永明;民元日本策动满蒙“独立”阴谋述略[J];民国档案;2002年02期
5 赵之恒;;满蒙联姻[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潘德昌;;满蒙路权外交与日奉关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张佳生;;独具只眼——读邸永君《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J];满族研究;2006年03期
8 牛海桢;;简论清王朝的满蒙联姻政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刘玉萍;;浅析满蒙联姻的发展过程和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10 陈京;;试论清朝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士铉;;十八世纪满蒙语文交流初探——以《满蒙汉三体字书》音写蒙文为中心[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2 阎崇年;;清廷满洲初期文化满蒙二元性解析[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3 张占生;;清代满蒙和亲浅析[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4 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5 中见立夫;;关于日本所藏关乎蒙古史的史料[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邸永君;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的历史定位和研究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朱金龙;满蒙文碑[N];吉林日报;2000年
3 蒙史;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N];人民日报;2003年
4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清朝的满蒙联姻续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定宜庄;清史满族史研究的新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吕文利;两岸学者研讨清代满蒙联姻与边疆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毛巧珍;常熟市馆入藏抗日爱国读物《机联会刊》[N];中国档案报;2005年
8 文化学者 陈仓;李鸿章是中国近代“背黑锅”冠军[N];南方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白初一;清太祖时期满蒙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额尔敦高娃;满蒙汉三体《王公表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方园;清代顺治时期满族通婚法制及现代启示[D];辽宁大学;2015年
2 曾祥书;试论日本“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移民侵略[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李文;清朝入关前满蒙联姻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班恺;规范中汉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包兰英;近代日本的满蒙观考析(1853-1945)[D];山西大学;2013年
6 莎日娜;《御制满蒙合璧文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布和;衙木公主及衙木沁人[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谭小妮;一九二七年临江拒日设领斗争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99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09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