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咸阳象天设都空间模式初探
本文关键词:秦咸阳象天设都空间模式初探 出处:《古代文明》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象天设都是贯穿中国整个帝制时期的规划设计传统,秦咸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下之都",其象天设都的空间布局模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试图绕开文献与考古实证不足的局限,从外围逼近核心,通过考察战国秦汉时期其他类型"象天制器"的模式得到基本猜想,进而对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及技术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得到可能模式,再以此为纲,分析秦咸阳相关文献与考古资料,得到其象天设都的具体空间模式:天象垂直投影,中宫天极居中、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与地上四方相对,五宫星座与都城各片区人工建设一一呼应。这种关系的建立并非"机械投影",而是在保持星座间的几何拓扑关系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地面实际建设条件,进行适当协调、妥协,形成天地一体的空间模式。
[Abstract]:Tianshen is a tradi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 throughout the imperial period in China. Qin Xianyang was the first "capital of the world"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ircumvent the limitations of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nd approach the core from the periphery. The basic conjecture is obtained by investigating other types of "like Heaven system" pattern in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hen the possible model is obtained b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social cultur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methods, and then on this basis.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of Xianyang in Qin Dynasty, the author obtained the concrete spatial model of the celestial capital: vertical projection of celestial phenomena, the center of the sky pole in the middle, the four palaces of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east, the west and the east and the four palaces on the ground. The five house constellations and the artificial construction of each region of the capital echo one by on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mechanical projection", but on the basis of maintaining the geometric and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ellations and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on the ground, appropriate coordination, compromise, the formation of a space model of heaven and earth.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基金】: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批号:2015M570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号:51378279)资助
【分类号】:TU-092;K231
【正文快照】: 秦都咸阳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其空间布局在继承先秦都城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象天设都是起源于先秦的规划设计思想,它贯穿于中国整个帝制时期的都城建设中,是论证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影响深远。秦都咸阳象天而设史有明载,对其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绍熙,杜青,秦建荣,郗大光;液体燃料射流破碎机理研究中的时间模式与空间模式[J];内燃机学报;1999年03期
2 袁医娜;;城镇化背景下湖南新农村居住空间模式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邓骥中;范小妮;;创意产业的规划解读与空间模式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2008年04期
4 徐晓燕;;单位社区嬗变中城市供给空间模式的转变——基于对合肥市的实证研究[J];华中建筑;2011年01期
5 邢丹;肖玖军;周焱;;喀斯特地区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年07期
6 毛科轶;张毓峰;;试析人类仪式行为的演变与路径-空间模式的定型[J];建筑与文化;2013年02期
7 薛林平;梁双;温雪莹;;师家沟古村空间模式研究[J];中国名城;2011年04期
8 马雪;唐建;;小户型青年住宅的立体化空间模式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5期
9 方立军;胡月龙;;空间模式下柱状射流雾化特性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彭顺喜;林剑;鲍光淑;邓吉秋;;用遥感定量研究城市扩张空间模式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探[J];矿产与地质;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林平;梁双;温雪莹;;师家沟古村空间模式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惟洁;何依;王慧;;对城市历史空间模式的认知初探[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4年
3 段智君;陈向欣;赵娜冬;;建筑防卫空间模式的和谐发展初探[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常疆;;城市郊区化的空间模式及我国的实践[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卢丹梅;;从“城乡社区”——“特色城市”——“一体化城市群”的三层次空间模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6 龚志武;;教师教育空间模式的转型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7 李永浮;党安荣;;快速扩散条件下城市空间模式趋同性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8 王续跃;张俊亮;;激光束空间模式的变换及其模拟[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续跃;张俊亮;;激光束空间模式的变换及其模拟[A];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韩景;;中国保税区功能演化和空间模式转变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马琳;开放式建筑是以人为本的空间模式[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2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 吴放;七星拱月潜藏理性布局 精巧构思推动功能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裴沙沙;胸中有丘壑 下笔自有神[N];中国航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秀春;基于静息态脑电的心因性非癫痫发作的识别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李涛;承载逗留的前提条件和相应的空间模式[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申皓;从中美两国审判方式的不同看法院建筑空间模式的差异[D];清华大学;2012年
4 孔惟洁;城市历史空间模式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杨红芳;基于合理城市空间模式的杭州适度人口规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李文倩;开封窄院型居住空间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姚亚方;我国大城市周边新市镇TOD空间模式构建初探[D];中南大学;2014年
8 赵天;辽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空间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张静;社区聚居空间外部环境模式的文化性[D];重庆大学;2002年
10 王大伟;振动触觉频率与空间模式分辨的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66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36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