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地理环境与“文化”特点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1-21 19:05

  本文关键词: 地理环境 文化特点 西辽河流域 出处:《兰台世界》2012年3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史前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与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特点的生成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环境的特点决定。就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而言,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文明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地方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是在北方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独特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自然环境通过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影响着文化的内容与特点。
[Abstract]:In prehistoric society,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e"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s far as the western Liaohe River basin in northern China is concerned.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to early Bronze Civilization era has obvious region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north, especially in the West Liaohe River Basin under the unique environment backgrou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fluences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through huma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研究课题,课题号:201104
【分类号】:K901;K203
【正文快照】: 本文的“文化”指一般意义上的“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指史前人类创造的一切“人化”器物、建筑、工具等,及其所反映的特定区域特定人类群体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在史前社会,考古学文化的形成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前提,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考古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大顺;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J];北方文物;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智喜君;红山文化证明东北是玉文化的发祥地——兼谈岫玉对玉文化的贡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刘俊勇;史前时期岫玉器初步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傅仁义;最早岫玉制品的发现是中国玉文化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方宁;;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和特点[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叶舒宪;;熊图腾与东北亚史前神话[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6 易学;重庆市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走廊基础建设构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吕军,栾兆鹏;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J];北方文物;2000年03期

8 周晓晶;吉黑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探究[J];北方文物;2000年04期

9 刘国祥;吉林史前玉器试探[J];北方文物;2001年04期

10 刘一民,王健;略论体育运动团队文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郭大顺;;史前玉器分区研究的启示[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3 冷婕;陈科;;从城市文化结构角度探析重庆湖广会馆戏台空间[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舒波;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王惠敏;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之原因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人殊;一种关注:西南山地流域滨水聚落肌理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罗臻辉;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建;北宋治蜀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曾艳萍;合江方言语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付玉强;明清以来四川地区川主信仰时空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吴宏郡;明代四川地区巡检司分布变迁考[D];西南大学;2011年

7 易宇;清代四川地区嘉陵江流域陆路交通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伍红香;西南地区的洋务工矿业(1861-1895)[D];西南大学;2011年

9 谢丹;乡土记忆与社区整合[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建红;试论文化矛盾[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叶启晓,干志耿,殷德明,孙长庆;东域访古——鉴定文物纪行[J];北方文物;1992年04期

2 于建华;黑龙江省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及相关问题[J];北方文物;1992年04期

3 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面面观[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01期

4 刘俊勇;大连出土的岫玉器及有关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02期

5 牟永抗;吴汝祚;;水稻、蚕丝和玉器——中华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J];考古;1993年06期

6 李文信;;依兰倭肯哈达的洞穴[J];考古学报;1954年01期

7 黄慰文,张镇洪,傅仁义,陈宝峰,刘景玉,祝明也,吴洪宽;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品[J];人类学学报;198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林;;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3年04期

2 王社教;;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于希贤;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学思潮更迭——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04期

4 段景春;李章启;;世界人种分布与地理环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北京清凉谷:炎炎夏日的避暑胜地[J];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09年07期

6 谢莉;冯亚芬;;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7 鲁西奇;人地关系:地理学之外[J];书屋;1996年06期

8 尚昌平;南疆,苍凉美丽[J];旅游;2005年11期

9 I.M.马特里 ,王一鸣;自然和社会—苏联地理学界持续不断的争论[J];经济地理;1984年04期

10 陈怀荃;;古代大河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变迁与西汉的河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社教;;历史地理环境与舜居河东[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社教;;隋唐长安城的选址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原因[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孙冬虎;;袁中道笔下的明末北京地理环境[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4 曹臣明;;北魏方山永固陵地理环境的选择与陵园制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5 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的几次突变[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6 陶肃平;;楚郢都纪南城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布局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7 邵秀英;;古晋阳的区位条件与地缘价值浅析[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振燕;;一个民国学者的田野行走——任乃强和他的《泸定导游》[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9 刘超 ;常旭 ;匡宏乾;;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人物性格关系的初步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0 康玉庆;靳生禾;;晋阳城肇建的地理环境因素[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乐土想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丹东市区划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袁辉;丹东市区沟桥地片名称考(二)[N];丹东日报;2008年

3 姚喜新;2010年将诞生第二部《苏州市志》[N];苏州日报;2008年

4 沈芸 瑾亮;江苏常州33处老房子跻身历史建筑[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及其延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刘景州;两度兴废说新城[N];天津日报;2010年

8 朱自煊;什刹海历史街区三度辉煌记[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特约记者 陈建;广东首次推出盲文地图[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景滨;“瓦尔特”让我们亲近[N];黑龙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4 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献珍;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杜晶;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区域差异的历史地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庞莹莹;地理环境在俄罗斯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樊遂桥;秦汉西部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苗峰;明清黄河流域元宵灯俗的历史地理学考察[D];暨南大学;2010年

7 叶丽芳;明清安康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超;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D];南京大学;2011年

9 吴映梅;区域聚落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灵超;历史乡村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2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52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