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论司马迁对《周易》的范式践履

发布时间:2018-01-22 14:16

  本文关键词: 司马迁 周易 史记 易理 出处:《周易研究》200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司马迁是熟谙《周易》的,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著述行文上,更深层次的是,无论其创作动力、著史宗旨还是史著构架无不深受易理的影响。“发愤著书”所涵寓的奋斗精神、使命感、忧患意识等理性内核实皆本之于《周易》高扬的“自强不息”、“致命遂志”、“居安思患”等精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宗旨则是对《周易》作为巫、史、子文化集成典范的自觉践履;《史记》的著述构架更是深受《周易》宇宙生成图式、筮仪范式、“三才”学说及类属意识之浸润。
[Abstract]:Si Maqian is well versed in the Book of changes, which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specific writing, deeper is, regardless of its creative motivation. The tenet of history or the framework of history book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rinciples of change. The spirit of struggle,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 embodied in "writing books with indignation" are all rooted in the exalted "self-improvemen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deadly Sui Zhi", "the peace of suffering" and other fine meaning; At the time of studying the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the creation purpose of "making use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to become a word of the whole family" is the conscious practice of the Zhouyi as a model of witchcraft, history and sub-culture integr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ks of Records of History is deeply infiltrated by the pattern of universe generation, the paradigm of divination, the theory of "three talent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genus.
【作者单位】: 浙江海洋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K204
【正文快照】: 司马迁对《周易》的承传,不仅表现在于史学 捻。领域对易学精义——“通变观”的借鉴和发挥上,第二,,著述易事易理。司马迁不仅第一次完更深层次的是,无论其创作动力、著史宗旨还是 整而系统地记述了《周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史著构架都无不深受易理之浸润。对于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伟表;论司马迁对《周易》的范式践履[J];周易研究;2002年02期

2 王记录;;《周易》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 吴章燕;;《史记》引《易》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4 刘银昌,张新科;《史记》易学管窥[J];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5 徐兴海;司马迁与《周易》[J];人文杂志;1997年04期

6 王永云;《周易》热的成因、现状和希望[J];求是学刊;1994年06期

7 叶文举;;《周易》与《史记》的人生观[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郑万耕;《史记》与《周易》[J];史学史研究;2004年04期

9 田汉云;;《史记》与《周易》经传[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10 于春海;论《周易》的摹写与规范现实的双重作用[J];东疆学刊;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锬辉;;《史记》赞辞褒贬的修辞意义[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薛瑞泽;;西汉以后对司马迁的评介[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3 陈小赤;;略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先进性[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4 周忠庆;;司马迁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史学家[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5 吕培成;;从《春秋》大义到《史记》之立意提要[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6 刘华祝;;释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而遭腐刑[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7 方铭;;《史记》的尊孔重儒问题[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雷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著史宗旨述论[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9 崔继军;赵佳妮;;《史记》微言张骞的几种情况[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10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庄亭;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考[N];北京日报;2001年

2 李丹;史家绝唱的两千年魅力[N];珠海特区报;2008年

3 文广;“西部歌剧”《司马迁》[N];联合时报;2000年

4 井海明;周易与管理[N];光明日报;2004年

5 吕培成 吴玲玲;《史记》研究的新开拓[N];光明日报;2005年

6 储国强 张琳;司马迁故里将建“史记碑林博物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孙豹隐 樊兆青;人文精神 亘越千古[N];人民日报;2001年

8 白漠男;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刘琪;司马迁与巫史文化[N];中国艺术报;2003年

10 彩霞;司马迁·史记·太史祠[N];中国档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恺钧;《周易》管理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黄新根;《周易》管理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喜艳;《周易》美学的生命精神[D];苏州大学;2010年

4 徐瑞;《周易》符号结构论[D];山东大学;2010年

5 邱崇;《周易》语篇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赵娟;论《周易》的时间观念—一个文化史的视角[D];复旦大学;2012年

7 邵志伟;易学象数下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营构[D];山东大学;2012年

8 王娅维;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莹;周易古经之比兴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杨生照;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学哲;论司马迁与《周易》[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福燕;司马迁与鲁迅比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郭春雨;《史记》的中下层人物形象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德祥;汉代儒家商人观念[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建蓉;司马迁、桑弘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6 肖宏丽;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路雪莉;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张秋佳;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媛媛;司马迁笔下的商人与政治[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卜超;司马迁《史记》人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4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54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3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