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活的中国面对面——魏理与中国文化人的交往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 阿瑟·魏理 中国 文化人 交往 意义 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20世纪西方汉学史和中国文学外译史上,阿瑟·魏理(Arthur Waley,1889—1966)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尽管他热爱中国历史与文化,著译等身,在英语世界中名闻遐迩,但终其一生却从未到过中国。他所了解的中国,主要是通过书面阅读,是存在于书本中的、历史上的中国,是充满想象和建构的古典中国。由于魏理的职业和声名,他与到访或居留英国的中国文化人有诸多交往。这些中国文化人都是当世精英,一时翘楚,对魏理来说,他们代表着活的中国,同时也是现实中国的符号。与他们的交往,使魏理与现实中国总算有了某种直接接触,对于增加魏理对中国文化的亲切体认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翻译中国诗歌小说,都有积极的意义。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Arthur Waleyn was a legendary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Sinology and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lthough he loved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he was famou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But he had never been to China all his life. All he knew about China, mainly through written reading, existed in books. In history, China was a classical China full of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He has a lot of contacts with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o visit or stay in Britain. Thes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re the elite of the world. For Wei Li, they represent a living China, and they are also a symbol of real China.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 Wei Li'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to study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o translate Chinese poetry novel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程章灿;;阿瑟·魏理年谱简编[J];国际汉学;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宏堂;;余英时对“宋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2 程仁保;刘涛;;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方晓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张千帆;;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制度与文化的百年进化[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5 韩蕊;;文人尺牍的现代转型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6 张春田;;论五四时期的“易卜生热”及其文化逻辑[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01期
7 张典;;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郭建宁;新文化保守主义论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武少民;闫玉环;;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成书原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10 王进;;历史与文化的文本对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观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宝国;陈洪玲;;论丁文江的科学观和他对现代中国科学的贡献[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2 浦庆余;;拓荒者的光彩——纪念丁文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欧阳哲生;;丁文江与中国近代科技事业[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徐红燕;;一代宗师丁文江[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浦庆余;;拓荒者的光彩——纪念丁文江诞辰120周年[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6 于m8;何国琦;;丁文江先生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7 潘云唐;徐红燕;;李四光与丁文江[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赵慧峰;俞祖华;;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杜汝霖;牛树银;孙爱群;;近代中国地质学创建早期中国学者对河北地质调查的贡献[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马建高;;也论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左建;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锦峰;国民党治下的国家与工人阶级,1924-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辉;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机制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林娜;萧乾报告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于涛;徐志摩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海镇;论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1年
8 赵婧;中国抗战文学中的苏联形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文芳;曼殊菲儿小说徐译本对凌叔华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雷生;钱宾四《论语新解》探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程章灿;汉诗英译与英语现代诗歌——以魏理的汉诗英译及跳跃韵律为中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程章灿;魏理的汉诗英译及其与庞德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程章灿;;阿瑟·魏理年谱简编[J];国际汉学;2004年02期
2 程章灿;;魏理与中国文学的西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tj格灄特·H·魏理;程章q,
本文编号:1524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2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