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探析
本文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功能 礼仪 中国古代社会 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 重要作用 现代意义 人口与环境 出处:《史学月刊》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自周公制礼作乐,礼仪就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文化的相关研究历来备受学者青睐,然至今鲜有学者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功能进行研究。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滥觞于周,尽管当时尚无现代意义之生态环保名词,但生态环保思想及实践在周代确实存在并发挥了作用,如曲格平说:"远至春秋,近及明清,有关人口、生态的思想也一直绵远不绝。"(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tiquette has always been favored by scholars,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However, so far few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riginated in the Zhou Dynasty, although there was no modern term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t that time. B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 did exist and play a role in Zhou Dynasty, such as Qu Geping said: "as far as Spring and Autumn, near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hought of population and ecology has always been endless." Li Jinchang,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1992, p. 68)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历史系;
【分类号】:X32;K8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哲;;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2 吴春平;;论建立增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建议[J];广东水利水电;2011年08期
3 吴淑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性思考[J];北方环境;2011年07期
4 ;我国将建立优质生态湖泊保护机制[J];水工业市场;2011年07期
5 韩德才;耿世刚;王春明;陈喜东;王国栋;;浅析八五七农场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林春燕;;浅谈靖州县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8期
7 周雍;;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研究(二)[J];时代主人;2011年06期
8 于坤;谢永萍;姑丽格娜·哈力木拉提;;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性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马淑珍;唐跃军;;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对策[J];河南农业;2011年11期
10 丁琳静;;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凤翔;;自然性与“天性”——论妇女与生态环境保护[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2 拓学森;韩永伟;高吉喜;;我国村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俊华;;试论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4 胡良民;杨俊中;;略论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5 尹延庆;;浅议发展农村经济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唐成书;刘启发;;索风营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回顾[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7 郑达贤;汤小华;林忠;陈加兵;;近20年来福建生态环境变化的机制和驱动力分析[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敦训;孙秀忠;李乐荣;;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锦颖;;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于我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文集第八卷(环保分卷)[C];2005年
10 梁福庆;;三峡大坝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郭军;要把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好[N];酒泉日报;2009年
2 范峥;加快经济复苏振兴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N];江阴日报;2009年
3 记者 达叶 罗成孝;来州调研考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N];果洛报;2009年
4 记者王剑峰;崇信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N];平凉日报;2009年
5 周文海;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艳;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大型展览开幕[N];陕西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兆栋;依法加强邓马营湖水资源管理 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N];武威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施成云;哨冲镇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N];红河日报;2010年
9 蕉城区政协;助推霍童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N];闽东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包文文;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若皓;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袁文倩;西部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D];西北大学;2006年
3 胡珀;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安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姚建;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分析及评价[D];四川大学;2004年
5 陈爱侠;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王春荣;生态政治的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王辉民;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敖民德力根;调水后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保护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2 葛亮;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及政策建议[D];山东大学;2008年
3 戴军;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生态问题的立法思考[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4 景春利;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王书转;“一线两带”建设中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邓玮皓;北京市密云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满强;长春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游卫东;姜堰市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刘瑾;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10 赵芳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34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3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