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朝观念的生成和演进机制
本文关键词: 天朝观念 中国 生成机制 演进机制 利益机制 出处:《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天朝观念是近代以前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核心思想。目前,虽然学术界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成果已经颇多,但对于其起源和形成过程,并没有给出一个机制上的解释。本文认为,天朝观念缘起于人类群体普遍具有的自群体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始终构成天朝观念的基本内核,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中国优越地位、中国文化、中国与周边国家互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塑造形成。而且,由于中国长期居于东亚地区的优越地位及中国正统文化的影响,天朝观念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家利益机制。
[Abstract]: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dynasty was the core idea of China's handling of foreign relations before modern times. At present,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achievement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discussing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it have been discussed. There is no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idea of the Chinese dynasty originates from the general sense of self-group superiority, which has always been the basic core of the Chinese concept. And has been shaped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by the combined role of China's superior position, Chinese culture, China's interac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so on. Moreover, Because of the superiority of China living in East Asia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orthodox culture,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dynasty also formed its own unique national interest mechanis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K2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周韶梅;;消费行为的道德调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汤天勇;韩寒:流行文化的一种范本[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5 郑杭生,陆益龙;转型的初级群体与社会安全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刘守芬,王洪波,姜涛,陈新旺;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崔金云;;合法性与政府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玮;;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尔顿与贾宝玉精神世界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邱岭;;《水浒传》人物设定比较谈——与《南总里见八犬传》相较[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5 王金林;;唐代的文化开放政策及其对日本奈良文化的影响[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6 衷尔钜;;第十三章 陈元峗的实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7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进富;王斌;;我国海上安全中人为因素控制策略研究[A];安全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杨希义;;唐代宾贡进士考[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10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冯玉军;当代俄罗斯对外政策决策机制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3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5 周林彬;WTO规则的法律经济分析与中国经济法理论创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王磊;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理论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季雅群;生命的悲苦歌吟[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骆志弘;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D];苏州大学;2001年
5 贺海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启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国忠;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文;当代国际干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吴兵;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平;姚漓洁;王影翠;;隐蔽文化与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2 本刊专题部;KrPstof;杨建宏;革子;王杰;Olaf Kastner;杨剑坤;;追寻唐宋盛世的斑驳背影[J];文明;2011年09期
3 王丽耘;;大卫·霍克思汉学年谱简编[J];红楼梦学刊;2011年04期
4 苏敏;;菩萨是如何中国化的[J];寻根;2011年04期
5 彭石玉;柯昀含;;美国汉学研究的选择性[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葛兆光;;借纸遁窥牖(一)[J];书城;2011年09期
7 林国平;;签谱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J];海交史研究;2006年01期
8 孙大坤;王琦;;中国说服文化的文化外延的主要形态概述[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9 昌切;;研究中国的一种学术取径——写在卜松山教授即将荣休之际[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曲鹏飞;;浅析“天下主义”对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影响[J];攀登;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志毅;;序:中国文化与士[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2 于沛;;中欧文化交汇和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樊书华;;鼐德方案与哈佛大学的汉学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4 樊星;;《史记》与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5 朱启銮;夏万年;;中国古都研究丛谈[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6 李岩松;;北京大学非学位留学项目组织形态创新实践初探——以“中国学”项目为例[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7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8 ;后记[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郭因;;国学与管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10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慕毅飞;放下是基础,背起是包袱[N];中国教师报;2007年
2 陶斯咏;多元文化时代的“国学”与“汉学”[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赵亦冬;苏叔阳:一书在手读中国[N];工人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裴蕾;今天的杜诗不是唐朝原味[N];四川日报;2008年
5 程念祺;万古江河万古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葛兆光;揣一张地图去古代中国旅行[N];文汇报;2006年
7 虞云国;一个中国通的处女游[N];东方早报;2008年
8 纪宝成;汉学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9 韩星;“和”与中华文明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国学离开过我们吗[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自慧;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2 杨永军;先秦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张兵;《洪范》诠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宋姣;从传教士到“两个世界的使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孙涛;在文化交流中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D];山东大学;2009年
4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徐小玲;论杨联朸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鹤澜;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儒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梦s,
本文编号:1536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3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