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论纲
本文选题:国家起源 + 国家形成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摘要】:经过对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在理论上及资料处理上存在分歧的清理,提出对此问题的一系列新的看法,包括中国前国家社会向国家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国早期国家的性质与其产生途径、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起源与其建立、三星堆国家,以及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等等。
[Abstract]:After clearing up the differences in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 on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ountries, a series of new views on this issue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mer national society towards the national society.The nature of China's early state and its origin, the origin and establishment of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transition from Sanxingdui country to mature countr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198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科威;中医的理论构架及工作原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2 安鲁;马靓;;中国食经文献类型的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3 权雅宁;;中国创世神话的伦理叙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梁红;;《山海经》神话叙事作用[J];才智;2009年31期
5 杨雪;;从谭盾作品中透视先锋音乐[J];才智;2011年12期
6 胡景敏;孙俊华;;《庄子》神话思维探因[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杨敏;;浅析西周宗庙礼器之鸟尊[J];沧桑;2007年04期
8 李飞;;中国五帝三代时期政治文化规则浅议[J];沧桑;2008年03期
9 张崇富;;中韩始祖神话解读——一个族群认同理论的视角[J];长江学术;2009年01期
10 吴庆洲;中国古城选址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借鉴(下)[J];城市规划;200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吕微;;现代神话学与经今、古文说——《尚书·吕刑》阐释的案例研究(摘录)[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9 蔡树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呼兴华;从术数的角度考察运气学说的发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邹园园;楚文化中的凤纹在平面设计中的探索化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傅丽叶;现代设计中设计师“态度”的比较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刘素娟;先商文化漳河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紫怡;仁内在精神特质的渊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任霞;《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陈肖男;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与王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晶;从“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经》的原属文化系统[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维扬;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古国”问题[J];学术月刊;2001年04期
2 尹振环;尹彦;;夏代国家起源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04期
3 晏绍祥;罗静兰;;早期雅典国家若干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4 韩英超;;“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04期
5 宋长源;;《中国国家起源》评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6 宋长源;;《中国国家起源》评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7 晁福林;;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理论思考[J];历史研究;2010年06期
8 马世之,张德水;中国国家起源与古代地理环境的关系——评高光晶著《中国国家起源》[J];史学月刊;1990年05期
9 孙晓茹;;西方国家起源理论研究述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沈长云;关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文宪;;论西周国家性质——中国早期的部族国家[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2 沈长云;;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3 叶文宪;;族臣-家臣-朝臣——从臣的变化看中国从部族到国家的演变[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4 叶文宪;;从春秋时代两类性质不同的争霸看中国国家性质的特点和中国国家形态的转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5 叶文宪;;从春秋时代两类性质不同的争霸看中国国家性质的特点和中国国家形态的转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蕾;;福泽谕吉的中国体验与国民国家形成的构想[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7 丁锡贤;;台州徐氏源流[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彭邦本;;古城、酋邦与共主政治的起源——以川西平原古城群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何艳杰;;古代中国酋邦轮回研究的几个问题[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10 叶文宪;;族臣—家臣—朝臣——从臣的变化看中国从部族到国家的演变[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闻悟;为中国早期国家画像[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沈长云;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3 徐建新 张炜;“古代国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团结报;2009年
4 陈星灿;揭秘中国早期国家的资源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叶隽;教育;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视野中[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晁福林;中国早期国家问题论纲[N];光明日报;2000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易建平;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需要建立国际学术背景[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辽宁师大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常金仓;关于国家起源的标志、职能和模式问题[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池晓晴报道;考古发现极有可能将中国国家起源提早千年[N];山西科技报;2000年
10 王震中;简论邦国与王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卿;专制与秩序[D];复旦大学;2005年
2 马兴;尧舜时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来文;论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价值之多重借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志明;党政关系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刘志广;财政制度、分工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6年
6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天才;革命的时代镜像[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义保;专制主义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9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红霞;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姗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刘永军;原始战争与华夏国家起源[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周群;地方行政视角中的中国早期国家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高守强;东夷在中国古代文明孕育和早期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应峰;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条件下的国家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赵满海;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条件——政治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新尝试[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易萍;论中国早期国家产生方式制约下的行政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严怡文;齐灭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芦军;祭祀与中国早期国家历史互动进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张文龙;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45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4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