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两性关系、食物需求与私有制的起源——以远古中国为主要参照的再解读

发布时间:2018-04-21 04:17

  本文选题:两性关系 + 食物需求 ; 参考:《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2期


【摘要】:文章认为,两性关系、食物需求与私有制的起源有密切联系。远古社会男女两性比例失调给男女生活带来了难以化解的张力,只是由于食物缺乏、女性尊贵等因素,部落自身才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进入母系社会末期,部落之间为争夺食物发生了大规模战争,女子沦为俘虏,被胜利者当作“财产”加以瓜分,从此成为男子独占的对象。男子为了养活女子,开始寻求更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食物和财产,此即人类私有制最初的意义。后来,在相对固定的两性关系下,血缘意识出现,男女关系开始从属于父子关系。这种关系的转变促发了私有财产意义的变换。男子转而将为子女积累更多的财产作为生命追求的目标,财产传承制度由此萌发,并反过来影响了私有财产的逐渐制度化。
[Abstract]: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gender relations, food demand and the origin of private ownership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he imbalance of the ratio of male and female in ancient society has brought an insoluble tension to the life of men and women, on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food, female dignity and other factors, the tribe has the ability to self-regulate itself. At the end of matrilineal society, there was a large-scale war between tribes for food, and women were captured and partitioned as "property" by the victors, which became the exclusive object of men. In order to support women, men began to seek more food and property that belong to their own control, which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human private ownership. Later, in a relatively fixed gender relationship, kinship consciousness emerged, and male and female relations began to be subordinate to paternity. This shift in relationship has led to a shift in the meaning of private property. Men turn to accumulate more property for their children as the goal of life pursuit, property inheritance system thus germinated, and in turn affected the gradual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作者单位】: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姜涛;传统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J];近代史研究;1997年06期

2 春城;应重新认识父系的起源与私有制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4期

3 赵宇共;对中国史前社会性别制度起源的质疑[J];浙江学刊;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潘艳红;;论行政垄断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侯作前;周鲁耀;王伟;;地方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法分析——兼论地方的经济调控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杨善发;;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渊源、流变与当代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郭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模式的立法选择——以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交叉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宏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吕明;;制度、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对法治“本土资源论”的一种补充[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孙义飞;王晋新;;多元化、多样化、拓展化与开放性——西方学术界“17世纪普遍危机”论争及其启示[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10 李玉;;惯性与变迁:北洋政府时期的公司股息制度[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时红秀;张亦工;;合作定价权:农民如何提高对土地的产权实施能力[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徐志华;茅丽华;;转型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唐清利;;私权与公权界限模糊领域的司法选择[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6 巫文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安排与人的全面发展[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7 田钒平;;制度结构研究范式的理论反思与回归[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陈健;;现代公民制度成因浅析——兼议政府职能转换[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9 贾海薇;;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探索的思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守涛;;公共安全管理恶性个案倒逼机制的制度反思[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章于芳;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7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园园;环境法律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长豪;后奥运时代江苏省部分乒羽网俱乐部经营管理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刘s

本文编号:1780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80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4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