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学:一面模糊的镜子
本文选题:海外中国学 + 中国学研究 ; 参考:《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9期
【摘要】:正自20世纪中叶以来,海外的中国学研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此,江苏人民出版社还专门推出了一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由于一大批海外中国学著作的出版,史华兹、彭慕兰、裴宜理、安乐哲、爱莲心、柯文、谢和耐、杜赞奇、墨子刻等等汉学家,也逐渐为中国学界所熟知。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的学术环境中,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理论资源。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 th century,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To this end,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lso launched a set of overseas China Studies Series. As a result of the public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overseas books on Chinese studies, Swartz, Peng Mulan, Pei Yili, an Le Zhe, Ai Lianxin, Ke Wen, Xie he Nai, du Zanchi, Mozi and other sinologists are also gradually known to Chinese scholars. It can be said that i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have become a theoretical resour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分类号】: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原元;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传教士与美国早期中国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5年10期
2 汤一介;;研究“海外中国学”的意义[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01期
3 喻中;;海外中国学:一面模糊的镜子[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9期
4 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5 ;加强海外中国学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6 张广智;探索无止境——读《美国中国学史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期
7 朱政惠;日益受到关注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当代中国史学趋势研究之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8 段洁滨;;国家图书馆俄文“中国学”(汉学)书刊的国际交换回顾与展望[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年04期
9 段洁滨;;国家图书馆俄文“中国学”(汉学)书刊的国际交换回顾与展望[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02期
10 萧俊明;北欧中国学追述(下)[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2 櫖幫;;中国学术界译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篇目汇编[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3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4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5 程麟荪;;哈佛的中国学研究[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6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7 石云孙;;义理·考据·词章[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8 王达敏;;论姚鼐在四库馆汉宋之争中的立场、孤立及其告退主因[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秀英;;西方汉学家对华兹生英译《史记》的批评视角[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秀英;;《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陈静;海外中国学:从边缘走向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中西方平等对话新视角看海外中国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把握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大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记者 石岸;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今天在沪开幕[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周武;世界聚焦中国:中国学在海外[N];解放日报;2007年
6 刘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当代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特征和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小溪;中国人、中国政治和海外中国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葛兆光邋盛韵;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N];文汇报;2008年
9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严绍■[英] 约翰·巴罗著 上官林白;中国文化为世界举起镜与灯[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陈平原;视野·心态·精神[N];南方周末;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耘;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张硕;花之安在华传教活动及其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10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3 张荣;从汉学家到外交官[D];吉林大学;2012年
4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吴霞;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董国文;汉学家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及其与贵州田野资料的比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徐小玲;论杨联朸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袁刚;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0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8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