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
本文选题:古代-近现代中国 + 人类活动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4期
【摘要】:在古代-近现代中国,历时数千年人类活动展开所具有的时空条件、土地面积和经营方式、人口规模和质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形态延续条件等基本内容,在世界各国中是难有其比的。国外许多科学家将加大力度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中文为主),用于研究和解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变化可能具有的作用和影响份额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身上,是有充足理由的。本文认为,发挥国情和历史地理专业优势,现阶段可以视为全球变化研究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2)流域生命-文化环境的构成及其成长;(3)河湖海系统的演变;(4)制度和政策因素怎样调节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5)提取和整理对地球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自然、人文事件。为了对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作用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研究中需要做好的事项有(1)排查文献资料中的人为主观撰述因素;(2)核实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的范围或方面;(3)分析人类活动本身包含的复杂性因素;(4)充分估计自然本身的力量;(5)尊重和学习其它专业的研究方法及其实验结果。时至今日,科学事业发展的形势,已经将历史学加入自然科学研究计划的工作提到了研究时间表上。
[Abstract]: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the basic contents, such as space-time conditions, land area and management mode, population size and quality, form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conditions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social formation, which took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out human activities, There is no comparison amo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any scientists abroad are pinning their hopes on Chinese scientists and historians to make greater use of the rich historical literature (mainly in Chinese) to study and explain the possible role and share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change of the earth's environment. There are good reason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At present, it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global change: (1)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pattern; (2) the composition and growth of life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in river basin; the evolution of river, lake and sea system; (4) the causes of system and policy How to regulate human social and economic behavior?) extracting and sorting out the nature tha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arth's environment. Humanistic events. In order to make a mor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and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needs to be done in the following items: (1) check the su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literature. (2) verify the scope or asp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that can be affected. 3) analyse the complexity factors contained in human activities. / / 4) fully estimate the natural text. Respect and study other professional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oda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has brought history into the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program.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90302002)研究成果。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韩茂莉;论西北开发的可持续性进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3 尼尔·罗伯茨,王寅通;人类对地表的改变[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04期
4 侯甬坚,祝一志;历史记录提取的近5~2.7ka黄河中下游平原重要气候事件及其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4期
5 王守春;论历史流域系统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03期
6 葛剑雄;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2期
7 包茂宏;中国环境史研究:伊懋可教授访谈[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艳华;张芳;杨红霞;;宁夏同心县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2 王加真;关于边坡植被恢复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3 胡向红;俞筱押;;试论环境伦理学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4 朱再昱;刘水平;刘登柱;钟宝群;;四川“5·12”地震后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5 陈碧珊;潘安定;李冰;;有序聚类方法在沉积物粒度分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6 赵黎芳;丛日晨;;模拟自然植物群落 恢复地带性植被[J];北京园林;2005年03期
7 徐榕焓;徐士进;董少春;;基于GIS的历史自然灾害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12年01期
8 陈克霞,吕晨,达良俊;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剖析及建议[J];中国城市林业;2004年04期
9 刘库,谢应忠,李应科,李云,邓占钊;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退化与恢复探析[J];草业科学;2005年11期
10 陈东莉;郭晋平;杜宁宁;;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俊峰;武太安;任建德;张玉明;赵虹;;河南信阳一带第四纪沉积物OSL、~(14)C年龄及地质意义[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下册)[C];2010年
2 梅雪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3 覃勇荣;;大学校园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宝鑫;;地带性野花及其在构建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5 赵静;;浅谈节约型园林设计[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6 李志伟;童晓立;张维球;邢望;陈庆荣;;广东南昆山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卫忠;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4 杨桂芳;兰州三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5 肖尚斌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6 朱芬萌;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明如;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王伟;城市森林及其生态恢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彭重华;长株潭(CZT)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10 谢远云;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 kaBP以来的气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军苗;小兴安岭汤洪岭雨养型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杨;“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嫦娥;明清珠江三角洲燃料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布仁高娃;蒙古国荒漠化现状、成因及草原畜牧业前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吴淑芳;扎赉特旗生态恢复的哲学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钱秉毅;明代云南汉文典籍地理[D];云南大学;2011年
7 赵云;清至民国时期固原地区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蓓;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中核桃与主要作物化感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廖凯;黄瓜不同生长期适宜灌溉土壤水分指标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10 李小俊;火炬树(Rhus typhina)克隆片段的生理整合及主要木本植物的光资源、水分资源利用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均,陈向东;历史地理学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2 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J];地理学报;1955年02期
3 黄盛璋;论黄河河源问题[J];地理学报;1955年03期
4 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J];地理学报;1956年01期
5 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地理学报;1965年02期
6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J];东南学术;2002年04期
7 郑景云,张丕远,周玉孚;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J];地理研究;1993年03期
8 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J];地理研究;1995年04期
9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10 韩茂莉;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爱;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黎明,关庆锋,冯仁国,郑景云;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3 张大卫;;大卫·拜拉米[J];世界环境;2008年06期
4 Robert Matthews;贺敬;;Global Warming Has Saved Mankind?[J];科技英语学习;2007年03期
5 徐建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定量评估模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6 施雅风;全球变化与地理科学[J];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03期
7 张宏,樊自立;全球变化对塔里木盆地北部盐化草甸植被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1998年04期
8 邓辛;;火!火!火![J];中学生天地;2002年02期
9 郝永平;简论人类活动的利害二重性——社会发展动力的辩证审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04期
10 王久宇;理解文化概念的一种思路[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宏耀;张立敏;;环境地球物理学与环境问题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严盈;万方浩;;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入侵研究[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3 周广胜;周莉;王玉辉;许振柱;白莉萍;;中国样带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李世杰;;中国湖泊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景才瑞;;论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史培军;;巨灾风险防范—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文华;;全球变化与全球化对山地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摘要)[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9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的交叉[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0 芮雯奕;李玉娥;路明;张卫建;;保护性耕作下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效应估算及其政府补贴策略[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晖 游雪晴;目前地球物种灭绝速率高达千倍[N];科技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晓映 周静文 陈晓春;气候成为热门话题是好事[N];新华日报;2009年
3 潘俊杰;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危害[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黄玉萍;尹飞虎出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N];兵团日报(汉);2009年
5 记者 刘湍康 实习生 刘璐;徐冠华黄河讲坛解析“全球变化及其影响和对策”[N];黄河报;2010年
6 记者 陈磊;加强我国全球变化协调集成研究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10年
7 何晨 译;研究表明英国花越开越早[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记者 付洪军;宣讲全球变化应对之策[N];珠海特区报;2009年
9 陈宜瑜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N];光明日报;2007年
10 采访人:本报记者 丁继武 本期嘉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葛全胜;大跨度交叉 多尺度纵深[N];中国气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兵;中国东部海区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通量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领梅;水文要素对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以和田河流域为例[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飞;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土流失影响的定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谢连文;罗布泊现代盐湖沉积与近两千年气候变化遥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5 陶贞;草原土壤有机碳动力学同位素示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6 刘苹;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草原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7 黄湘通;长江流域宇宙成因~(10)Be与地表侵蚀速率估算[D];同济大学;2006年
8 王国庆;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王一博;江河源区冷生土壤环境对高寒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与环境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郭李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碳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燕辉;黄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刘登伟;秦岭南北环境变化人类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水资源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闫军辉;全球变化区域适应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春宇;党的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张明珠;区域气候模式中陆面水文过程优化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6 王佳艺;城市化旧村改造安置小区环境营造分析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7 游广永;用Markov模型揭示岱海地区气候变化的周期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志伟;中国现代化中创新的历史机遇与环境营造[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王国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晓燕;全球变化视野中的中学地理探究型课程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83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83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