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瞩目未来: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精神
本文选题:以史为鉴 + 中华民族 ; 参考:《史学史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正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历尽了各种艰难困苦而生生不已,战胜了无数险阻磨难而重新奋起,创造了令世人惊叹、令后代自豪的业绩。中华哲人"读古人之书,以揣当今之务"(《读通鉴论》卷二十一),深入探讨"天地之经,治乱之理"(《读通鉴论》卷五)。他们既注意从盛世中总结经验,
[Abstract]:After entering the civilized era, the Chinese nation has endured all kinds of hardships and hardships, overcome numerous obstacles and tribulations, and has risen up again, creating achievements that make the world marvel and make future generations proud. Chinese philosopher "read the book of the ancients,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affairs of the present" (the reading of the book 21),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classics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principle of ruling chaos" ("read the Theory of Tong Jian" volume five. They pay attention to summing up experience from the good times,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2JAZJD770007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慧;;试论墨子以史为鉴的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葛志毅;以史为鉴与中国古代的人文征实传统[J];齐鲁学刊;1999年04期
3 谷嶙;;以史为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沧桑五十年并缅怀庞薰t9先生及诸前辈[J];中国美术馆;2006年10期
4 李立;;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60周年[J];统一论坛;2007年02期
5 李季平;王夫之的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1984年01期
6 施丁;谈谈我国史学的传统与批判继承[J];齐鲁学刊;1986年06期
7 邹笃锋;察古知今 以史为鉴[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1993年01期
8 杨再模;以史为鉴 正确选用人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李宏敏;;浅析“红卫兵运动”兴起的原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张功材;;以史为鉴的中日关系[J];时代人物;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兴波;;以史为鉴 转变作风 拓展思路[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张牛;;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3 李佳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4 黄顺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A];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60周年专刊[C];2005年
5 周玉珂;叶波;;以史为鉴 昭示未来——对江泽民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一点认识[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1年会文集[C];2001年
6 李丽花;陆平;;天下为公——中华民族昌盛的思想保障[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7 葛志毅;;中国古代史学的精神文化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刘鹏学;徐光;;中国的科普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吴忠良;;百年生死赵九章[A];纪念赵九章百年诞辰专辑[C];2007年
10 黄顺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栏目主持人 周善华;以史为鉴[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高明;以史为鉴 服务发展[N];巴中日报;2009年
3 张恩和;“以史为鉴”和从“史”学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陈鲁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N];解放军报;2004年
5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 崔寅;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N];人民日报;2010年
6 记者 范海杰 实习生 钟晓平;以史为鉴 资政育人[N];徐州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丁华乾;以史为鉴 咨政育人[N];重庆日报;2004年
8 新华社评论员;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N];人民日报;2005年
9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刘春良;以史为鉴 共创和谐[N];安徽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娜;文以载道 以史为鉴[N];图们江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孝红;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林峰;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江;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赵刚;社会主义制度在延边地区的确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花永兰;当代世界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兰文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建构的双重文化进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蔡旭群;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慧;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2 刘欣;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芳;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孔凡瑜;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谭燕妮;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培育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钟洪;新世纪中国高校德育目标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7 李海;论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君;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英淑;论《春香传》中的伦理思想[D];延边大学;2000年
10 樊晓红;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6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1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