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宋经典诠释方法异同考
本文选题:经学 + 汉学 ; 参考:《学术界》2007年04期
【摘要】:汉学和宋学作为经学的两种形态,是两种不同的治学方法,其区别在于它们对经典文本的不同理解。汉学的诠释方法以文本为中心,注重对经典的文字诠解与梳理,解字释词及训诂考证是其特点;宋学则进了一步,从以文本为中心走向以传记为中心,大大扩展了解释空间。对汉学和宋学从方法论上考其异同,评其得失,有助于厘清经典诠释史的发展脉络。
[Abstract]:As the two forms of Confucian classics, Sinology and song learning are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learning. The difference lies in their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texts.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Sinology focuses on text,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mbing of classical charact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and exegesis. Biography as the center, greatly expanded the interpretation space. It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lassic annotation history by examin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song studies from methodology.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部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杜鹃;;完善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石明庆;《文史通义·原道》篇发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王达敏;;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赵连稳;;略论长篇小说的历史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刘和文;论张潮对文献学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6 孙春青;论章学诚以“文”济史的治学之道[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树旺;;论方孝孺之死对明代士风的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何晓涛;《周官》与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发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安建军;唐代女冠酬寄诗的酬唱情怀——唐代女冠诗美学风貌系列研究之二[J];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03期
10 罗炳良;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丁鼎;;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和学术地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史广超;;四库馆臣辑《永乐大典》佚书考[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汤仁泽;;关于清代今文经学[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魏东;;实斋学术思想的实学取向与现代价值[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锐;;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葛志毅;;序:史学为中国文化托命之本[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向东;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流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毛巧晖;涵化与归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庆利;功利主义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5年
4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5 李生滨;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复旦大学;2005年
6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7 郑朝晖;述者微言—惠栋易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高明扬;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刘毅玮;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D];河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志扬;传统传记理论的终结:章学诚传记理论纲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庆;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理论—论刘知几与章学诚[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安;从“真”到“通”: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体系化及其终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满伟;邢f: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姚静冰;论汤鹏的学术思想[D];湘潭大学;2004年
8 黄勇军;外在断裂与内在延续[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苏瑞琴;陈奂《诗毛氏传疏》浅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广;现代文学研究视野中的《中国新文学大系》[D];青岛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民;略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J];人文杂志;1980年06期
2 ;周予同教授的经学史研究:经学与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3 傅光宇;;司马相如是张叔、盛览的老师吗?[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4 刘国华;;“秦近君”不是乾嘉学派学者[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5 ;周予同自传[J];晋阳学刊;1981年01期
6 钱锺书;;诗可以怨[J];文学评论;1981年01期
7 张德鑫;比利时汉语教学琐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03期
8 姚瀛艇;宋儒关于《周礼》的争议[J];史学月刊;1982年03期
9 益民;;平野日出雄《日中教育的桥梁——松本龟次郎传》[J];读书;1982年09期
10 冯统;;纳兰性德和《饮水词》[J];读书;198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治安;;《史记》称《诗》平议[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陈俊民;;道学与宋学、新儒学、新理学通论[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夏传才;;在新世纪开端的起跑线上——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马银琴;;“四始”、“四诗”与《诗经》的结构[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杨晋龙;;《文昌化书》内《诗经》资料研究[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王恒展;;《谷梁传》与中国小说[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7 蔡长林;;庄存与《诗经》学初探[A];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葛志毅;;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谶纬之学的兴起[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9 杨世文;;易简功夫——宋儒的经学取向[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10 林忠军;;读郑易管见[A];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饶宗颐;我所认识的汉学家[N];光明日报;2000年
2 汪学群;清前期的学术思想论争[N];光明日报;2000年
3 记者 严明;瑞士汉学家出版中国古代谋略专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5 陈世旭;和瑞典学者谈中国文学[N];文汇报;2000年
6 记者 沈雅屏;且末维汉合校乐融融[N];新疆日报(汉);2000年
7 汪学群;乾嘉学派与传统文化的总结[N];学习时报;2000年
8 张西平;西方汉学界研究新儒家的扛鼎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陈跃红;南橘与北枳[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张西平;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及其渊源考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明峰;北宋经学与文学[D];扬州大学;2005年
5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杨世文;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宋钢;六朝论语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D];山东大学;2006年
9 尉利工;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韩宏韬;《毛诗正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六朝诗经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2 余全介;荀子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3 陈良中;《今文尚书》文学艺术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4 刘威;《东坡书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定乾;《滹南遗老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文源;文化词语的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孙照海;陆德明考论[D];山东大学;2005年
8 范知欧;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作者及撰著时代研究[D];聊城大学;2005年
9 陈海燕;戴震与朱熹诗经学比较[D];安徽大学;2005年
10 汪楠;魏晋论语学述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6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1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