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论士族文化世家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陈寅恪 + 文化世家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摘要】:陈寅恪多从文化特征讨论中古士族,论述了士族文化世家的家学家风特点及其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唐代科举制度下的山东旧族等文化世家的特点,充分肯定中古士族文化世家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特别在中古文化融合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国家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陈寅恪有关士族文化世家的论述是从文化本位角度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古史的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研究领域。
[Abstract]:Chen Yinke discuss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Ancient Scholars, discussed the style of the schola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culture, and also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families of Shandong unde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It fully affirm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ultural families of the Middle Ancient Scholars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the positive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edieval cultures and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culture. Chen Yinke's argumentation on the family of literati culture is to stud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al standard, and its significance goes far beyond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histo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opens up a new historical research field.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2JAZJD770027)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文宪;;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以文化批评为视角的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7年03期
2 皮朝纲,刘方;百年美学:现代与中国传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谢建忠;试探岑参诗中的西域胡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期
4 刘振华;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论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赵宣;当前图书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术规范谈起[J];图书馆学研究;2001年04期
6 李刚;论“学衡派”的学术文化理念[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7 刘兴云;;论经济杠杆在唐代官员奖惩中的运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8 房锐;唐求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朱立新;试论中古游仙文学中的女性形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林文勋,何伟福,张锦鹏;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J];思想战线;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声;;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3 杨华;;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严寿征;;察变观风,,史有子意——读刘咸p槨吨问沸髀邸穂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杨华;;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严寿征;;察变观风,史有子意——读刘咸p槨吨问沸髀邸穂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罗时进;;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9 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牟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2 李瑞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陆路丝绸之路上的胡商[D];四川大学;2007年
3 郑慧霞;卢仝研究(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贾名党;中唐儒学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6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7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温翠芳;唐代的外来香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小珍;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刘子谖行腫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雪萍;《周礼》饮食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玲;论元杂剧中的女性意识[D];山东大学;2007年
2 童翔;行业与家族[D];南昌大学;2007年
3 钱龙;东魏北齐“胡汉冲突”下的汉化趋势[D];山西大学;2007年
4 徐燕;南宋临安私家园林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樊珂;四川地区毗沙门天王造像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张娟;20—40年代成都的赌博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陈颖超;《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生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颖超;《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生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秦蓁;王禹PA与宋初“白体诗”[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汪志娟;王阳明的中庸思想[D];苏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伟;;怎样使用和保养钢琴[J];乐器;1986年01期
2 陈鸣钟;同光两朝南京文化概貌和文化世家[J];东南文化;1987年02期
3 严迪昌;明清新兴世族与吴文化的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4 王光照;“《汉》圣”刘臻与隋代《汉书》学[J];江淮论坛;1998年01期
5 来新夏;立意深远 体裁新颖──读《边外炊烟》[J];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6 干春松;花落春仍在[J];读书;1999年09期
7 刘光亮;吉水解氏文化世家概说[J];吉安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8 张新民;人才群体与中国边地文化──滇、黔、桂、粤四省文化世家合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9 金梅;文化世家的风采[J];文学自由谈;2000年02期
10 曾燕闻;岭南古代“文化世家”及其贡献[J];岭南文史;2000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家族背后的文化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史向前;徽州文化世家的形成及其特征[N];光明日报;2001年
3 贾植芳;甘守寂寞探“左联”[N];文汇报;2001年
4 敖X;守护文化传统传承人文血脉[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张坤 毛国兵;从文化世家走出的优秀企业家[N];中国信息报;2009年
本文编号:1886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8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