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概览

发布时间:2018-05-17 10:42

  本文选题:印度 + 中国学 ; 参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摘要】:20世纪之初,印度就开始了对中国语言、文学及文化的接触、探索与传播。此后,在中印双方各界人士的共同致力下,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佛教研究和中印文化研究成为一大热点。印度学者也对现代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等领域表现出了较多的关注。除此之外,一些新的研究维度也在出现。但研究视角仍需拓展,而一手研究资料的缺乏,或许是目前印度的中国学研究中所面临的最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Abstract]: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dia began to contact, explore and spread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ince then,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Chinese and Indian people, India's Chinese studies have been further developed.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e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dian scholars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omestic politics, economy and foreign policy of modern China. In addition, new research dimensions are emerging. However,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still needs to be expanded, and the lack of primary research data is perhaps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in the current Chinese studies in India.
【作者单位】: 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北京大学;
【分类号】: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倬云 ,陈书梅;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2 季羡林;罗摩衍那[J];辞书研究;1980年04期

3 赵永新;西德的汉学研究与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04期

4 季羡林;锦上添花——代发刊词[J];国外文学;1981年01期

5 季羡林;论《五卷书》[J];国外文学;1981年02期

6 季羡林 ,强弓;季羡林同志答本刊记者问[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1期

7 金克木;《印度文学和世界文学》译文题记——略谈比较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2期

8 温德尼兹 ,金克木;印度文学和世界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2期

9 白子;从印度的《罗摩衍那》到泰国的《拉玛坚》和傣族的《拉戛西贺》[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4期

10 ;《外国文学研究》一九八○——一九八一年总目录[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慰慈;;论《楚辞》对日本中世汉文学的影响——以五山文学为中心[A];中国楚辞学(第四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2 金敏镐;;从“有说有唱”形式来看敦煌“变文”之来源研究[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婉蓉;;费正清与《中国新史》[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4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5 王立;孙忠权;;“情人身上特征”母题与个人隐私权——《聊斋志异·霍生》的佛经故事溯源[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朱政惠;;史华慈和他的严复研究[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7 徐光德;;东亚话语和鲁迅研究[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朴宰雨;朴南用;;韩国鲁迅研究论著目录(1920—2004)[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10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且岸的美国中国学研究[N];北京日报;2000年

2 朱政惠;美国的中国学研究重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朱政惠;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大本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姚敏建;评介中国的东方文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谢孟;琐忆三老:季羡林 冯至 林庚[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记者 叶丽雅 发自上海;经济学的良心[N];国际金融报;2002年

7 高帆;印度童话与《五卷书》[N];吉林日报;2002年

8 刘招成;美国当代中国学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朱政惠;加州大学的中国学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王晓华;建构真正的东方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官福;佛经故事对朝鲜古代叙事文学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2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竞玲;论《罗摩衍那》的审美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尹捷;在鲁迅和日本之间[D];郑州大学;2005年

4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5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耿向阳;西方义和团研究述评[D];山东大学;2008年

9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许可;史华慈与他早期对中国共产主义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01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01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9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