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为毕来德中国观作证

发布时间:2018-05-17 15:55

  本文选题:意识形态 + 中华帝国 ; 参考:《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5期


【摘要】:正存在两个中国:儒家主宰的庙堂中国与道家主导的江湖中国。中华帝国的研究者因而分为两种:轻信者对唾手可得的史料不加辨析,径直采信,轻信中华帝国的御用学者集体编织、精心虚构的意识形态谎言,从不自问:中华帝国能否容忍不利于君主专制的言论,并允其刊布并传诸后世?批判者面对卷帙浩繁的史料,辨伪存真,抉隐发微,并凭借对古今中外一切专制主义之共同本质的常识,事先认定:中华帝国的历史真相,必被吞噬一切的专制庙堂所遮蔽。
[Abstract]:There are two China: the Confucian temple dominated Temple China and the Taoist dominated Jianghu China. The Chinese Empire's researcher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credulity of the credulity of the Chinese empire is not discriminated, straight, and the imperial scholars of the Chinese Empire are collectively knitted, and the ideological lies are carefully fictitious, never asking whether the Chinese empire can tolerate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monarchy's autocratic speech, and allows its publication to be spread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critics face the numerous historical materials, distinguish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and make the subtle, and by virtue of the common sense of all the authoritarianism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and the modern,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the Chinese Empire must be obscured by the devoured monarchy.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云涛;感性、理性与唯理性——文艺创作问题管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02期

2 彭会资;文艺不能称为上层建筑吗?——与朱光o[教授商榷[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钱英才;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论述的一点质疑——与唐_"等同志商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王振铎;一个文艺学说的形成——从“境界”到“意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5 孙祥秀;一部有价值的宗教史专著——评杨真著《基督教史纲》(上册)[J];世界历史;1980年02期

6 周继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开放唯心主义[J];江淮论坛;1980年06期

7 艾中信;泰纳——开拓近代油画语言的先驱[J];世界美术;1980年02期

8 王若望;文艺与政治不是从属关系[J];文艺研究;1980年01期

9 陈毅;在戏曲编导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文艺研究;1980年02期

10 曹廷华;“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不科学的命题[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荣辉;陈尚平;;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策略[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2 高令印;;闽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3 赵崇南;;苗族道德传统浅论[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赵洁;;苏联解体后政论语言的“对话化”[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欧阳恩良;;梅山沿革、族属与文化[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于倬云;陆寿麟;蔡学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现状、差距与展望[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吴应辉;;当代基诺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分区[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井沿慧;;浅谈全球经济一体化[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10 周锡樵;;简论海派文化和海派商业文化[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贵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2 赵世瑜;近年来美国明清史研究的若干动向[N];光明日报;2000年

3 王秉军;建设先进文化 树立理想信念[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4 李英田;加强意识形态认同力的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0年

5 黄丹;因特网中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N];社会科学报;2000年

6 陈岸瑛;在马克思与福柯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意识形态网络的成功模式[N];信息时报;2000年

8 郑钰;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0年

9 黄一芳(作者单位: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中)[N];中华新闻报;2000年

10 童庆炳;全球化时代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升淑;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贾振勇;超越幻想的锁链[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5 易琮;行业制度变迁的诱因与绩效[D];暨南大学;2002年

6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9 刘晔;迈向现代国家: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D];复旦大学;2003年

10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高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聂伟;写作者的话语姿态[D];郑州大学;2000年

3 黄一芳;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述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刘海夫;西方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王卫东;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根源分析与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秦泗阳;制度变迁理论的案例分析——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水权制度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钟涛;对绘画平面化的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8 徐俊;吴贻弓导演艺术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9 纪卫宁;批评性语篇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闻彦;论“十七年”长篇小说中的城市形象[D];苏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01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01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9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