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今本《竹书纪年》纂辑考

发布时间:2018-05-19 12:35

  本文选题:《竹书纪年》 + 汲冢竹书 ; 参考:《文史哲》2007年02期


【摘要】:今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出于唐代,是开元间整理国家藏书时,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编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其年历主要依据僧一行的《大衍历》推排确定,并加入了干支纪年。此即《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竹书纪年》14卷本,而全书实未有定稿。宋代尚存此本,南宋乾道间编制的《中兴馆阁书目》著录为《竹书》,而已复有残缺。驯至明代,整理者合并其卷次,又将原本的附录材料散入本文之下,遂成今本《竹书纪年》2卷。今本的史料多有增改,年代亦多有错误,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条目还是承古本《纪年》而来的,且并未完全突破古本原载的夏、商、西周年代框架,因此在古史研究和上古年代学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Abstract]:The original origin of this book, the year of the Bamboo Book, was from the Tang Dynasty, when the State Collection was arranged between Kaiyuan, the ancient book, the year of the Book of Bamboo Books, which was preserved at that time, was not finished and some of the appendices of the annotated materials that had accumulated in the past were consolidated. Adapted and supplemented to form a book. Its calenda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monk line of the "Great Yan calendar" push-row determined, and joined the year of the dry branch. This is the 14 volumes of the Book of Bamboo Book and the New Book of Art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the book has not been finalized. The Song Dynasty still has this book. The bibliography of Zhonghing Pavilion and Pavilion compiled betwee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Qiandao is a bamboo book, but it is incomplete.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collators merged their volumes and scattered the original appendices under this paper, thus completing the book of the year of the Book of Bamboo (2 volumes). Most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is book have been increased and changed, 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mistakes in the years. However, most of its content items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books, and they have not completely broken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the Xia,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ies, as originally contained in the ancient texts. Therefore,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history and ancient chronology still has the valu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分类号】:K20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富祥;关于夏代积年与“五星聚”[J];管子学刊;2005年03期

2 张富祥;;《竹书纪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王年的比较研究[J];史学月刊;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晔;;论《聊斋志异》中的龙虎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刘继刚;;先秦旱灾概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3 郭新建;;夏商周河洛先民的治水理念与实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4 林滟茹;;浅析大同之世的礼乐萌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邵凤芝;;论祁奚荐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杜勇;《新安名医考》“王国瑞”条考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7 谭德兴;论魏晋南北朝经学与文学之互动[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8 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时间意义与思想意义[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9 曹东方,罗永萱;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改革的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尹黎云;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林;傅延龄;;《伤寒杂病论》中“烦疼”、“疼烦”解[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刘畅;中国古代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之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芳;羽调和徵调对恐惧和悲伤情绪减缓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石志勇;甲骨文金文文象关系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7 汪超;西周王朝中央官僚体制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王瑰;周灭商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陈探戈;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戎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坤鹏;楚简《容成氏》与《史记》所记古史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志洪;《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评介[J];史学月刊;1992年03期

2 周书灿;;目前古史研究中的“信古”、“复古”倾向评析[J];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02期

3 刘筱红;;批判与整理:郭沫若与胡适古史研究的区别[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4 林向;邓少琴教授巴蜀古史研究的硕果永存[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03期

5 周书灿;;透视古史研究中的“何光岳现象”[J];河北学刊;2008年03期

6 谢维扬;;古史研究的新花——评《越王勾践新传》[J];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01期

7 吴泽;王国维唐尺研究成就综论——王国维在古器物和古史研究上成就总结之一[J];史学史研究;1982年01期

8 斯维至;古史研究中的史料、理论和方法问题[J];史学史研究;1986年02期

9 段渝;古史研究的材料、理论和方法——以巴蜀古史研究为例[J];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04期

10 陈列;放射测量技术在考古年代学中的应用[J];今日科技;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经经;胡瑞忠;毕献武;钟宏;陈恒;刘月东;;羊拉铜矿矿区花岗岩的成因——锆石年代学及Sr-Nd-Pb-O同位素的约束?[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金初;王汝成;张文兰;赵葵东;谢磊;车旭东;于阿朋;王禄彬;;南岭中段骑田岭花岗岩基的锆石U-Pb年代学格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孝磊;郑永飞;唐成虎;于津海;;赣中周潭群锆石U-Pb年代学的初步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耿全如;孙志明;李生;郑来林;;印度与亚洲碰撞时代再讨论: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年代学意义[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5 苏本勋;秦克章;孙赫;王恒;;新疆北山地区旋窝岭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年代学、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魏乐军;郑绵平;;西藏台错湖相化学沉积特征、年代学以及环境意义初探[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李大明;李齐;;山西左云火山岩剖面的系统K-Ar年代测定[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李任伟;桑海清;张任祜;储著银;李双应;金福全;江茂生;;合肥盆地侏罗系沉积岩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物源年代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9 董少花;毕献武;胡瑞忠;陈佑纬;陈恒;;湖南瑶岗仙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钟宏;朱维光;胡瑞忠;宋谢炎;;攀西地区红格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峨眉山玄武岩的联系[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国征;从鸩毒事件的时间看年代学的重要性[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王和;古史研究期待理论突破[N];光明日报;2001年

3 内尔·诺丁斯 于天龙;在一个缺乏关心的年代学会关心[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雷闻;礼制、宗教与民间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黄浩;白剑 蜀古史研究的“另类猜想”[N];四川日报;2006年

6 钟馈≈旄,

本文编号:1910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10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f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