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庶子不祭”新证
本文选题:周代 + 庶子不祭 ; 参考:《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03期
【摘要】:"庶子不祭"是一重要的宗法制原则。西周早期铜器《作册益卣》铭文证实这一原则确曾被施行;金文中为大宗和大宗之庙作器的例证,也间接说明了其确为周代社会实有的宗法现象。"庶子不祭"的根本原因在于嫡庶之别,其次是庶子没有独立经济支配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法关系日渐松动,这一原则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Abstract]:"the common son does not sacrifice" is an important patriarchal system principle. The inscription of "making Book you"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confirmed that this principle had indeed been put into practice, and that the Jin text was an example of large and large temples, and indirectly explained that it was indeed a patriarchal phenomenon in the society of the Zhou Dynasty. "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the common people do not sacrifice is that they have no independent economic pow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atriarchal clan relation loosened day by day, this principle also took place the change accordingl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24;K89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李先华;《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5 吕建辉;《说文解字》训释语中双音词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苏萍;汉字·女性·价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武振玉;金文“以”字用法初探[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10 黄海烈;;里耶秦简与秦地方官制[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恩贤;;集吉金铭刻 释周史疑阙——从《殷周金文集成释文》收录的周原出土青铜器看其特点[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锷;;《丧服四制》成篇年代考[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6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刘燕萍;;《柳毅》和《裴航》中的启悟旅程[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4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5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6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金富贤;殷墟E16坑甲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余全介;荀子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6 孟志成;汉代对秦律的因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夏凌霞;《晏子春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玉彬;[D];安徽大学;2003年
10 房振三;信阳楚简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寿晋;;论周代铜R嵉脑ㄔ碵J];文物;1963年11期
2 张翔;周代乐器组合之观察[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3 杨建华;冀北周代青铜文化初探[J];中原文物;2000年05期
4 张其昀;;论古代一年曾分五季[J];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1期
5 连劭名;金文所见西周时代的刑典[J];华夏考古;2003年01期
6 褚春元;;论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申宪;商周贵族饮食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与饮食礼制[J];中原文物;2000年02期
8 石岩;周代金文女子称谓研究[J];文物春秋;2004年03期
9 周芳;;周代食举乐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10 李岩;;周代的尊老尚齿礼俗[J];兰台世界;200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尹家琦;;《诗经》中的建筑价值解读[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3 吴隽宇;;井田制与中国古代方形城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曾祥旭;;汉画“方相氏”是谁?[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文戈;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N];陇东报;2008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曾露;清明祭扫情 遥寄追思意[N];中国信息报;2009年
3 记者 姚瑶;张公庙要争创全省一流乡镇[N];常德日报;2010年
4 本报报者 李延军;长风破浪正当时[N];铜川日报;2009年
5 方同;商周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N];中国文物报;2010年
6 郝黎;古人的纳凉与取暖[N];中国文物报;2010年
7 齐义虎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我们的清明印象[N];中国社会报;2011年
8 王大霖 王言彬;中国马文化细探[N];中国审计报;2002年
9 记者 王慧峰;京城博物馆联手推出文博盛宴献礼国庆[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登封观星台管理所副所长 申颍涛;天心地胆在嵩山[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崔圭顺;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春晓;从周代冠冕制度看儒家礼制思想[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滟茹;周代礼乐的人文精神[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3 顾春娅;礼乐教化视域中的周代射礼[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育茜;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木炭遗存的初步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5 邹慧;基于性别视角下的东周楚地女性服饰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16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1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