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朝屯田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3:00
【摘要】:南宋高宗初年,频繁的战乱对江淮、荆襄诸路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百姓流离,土地荒芜。在高宗本人和不少臣僚的支持之下,湖北、淮南、河南、建康府等地区于高宗初年先后出现了数次屯田活动。总的来看,这些屯田活动多由各地军政长官自行负责,规模相对较小,同时也缺乏南宋朝廷的统一规划。这一时期的江淮、荆襄诸路屯田除在个别地方尚取得一定成效外,整体上来说并未取得多大的成果,尤其是在江淮地区,收效甚微。随着南宋政权的日渐稳固,各级臣僚请开屯田的呼声也日趋热烈。因而在绍兴六年初,一场由张浚牵头发起,遍及数路统一调度的大规模屯田活动在江淮、荆襄诸路拉开了帷幕。此次屯田前期由都督行府负责,其后改由提领江淮等路营田司负责。在屯田过程中,江淮诸路统一采用设立官庄的经营方式,而京西、湖北地区的屯田则长期由岳飞负责。此次屯田还建立了以各军事统帅机构为基础的路级屯田管理系统。绍兴七年夏,提领江淮等路营田司的废罢宣告了此次屯田活动的基本结束。但各地兴辟的屯田大多都保留了下来,改由各路漕司、帅司管理。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宋金局势趋于缓和,而削去大将兵权以及都统制、总领官的设立又使得南宋的统军体系发生变化,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对当时的屯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看,自罢提领江淮等路营田司后,南宋在民屯上未再有大的兴辟,而军屯却有所发展;另一方面看,都统制、总领官的设立又使得南宋屯田日渐呈现出兵屯、民屯分开管理的倾向。而到了高宗晚年,江淮、荆襄诸路屯田则逐渐走向衰落,且出现了屯田向民田转化的情况。四川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加之当时相对落后的交通和通信技术水平,因而在屯田上呈现出了不同于江淮、荆襄诸路的局面。从时间上看,绍兴和议之前,川陕沿边屯田主要由吴s牳涸,
本文编号:2692502
本文编号:2692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69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