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古代中日民间贸易述论

发布时间:2020-08-21 00:12
【摘要】:古代中日民间贸易是中日友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民间贸易的研究还较薄弱,系统性、专题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少见。本文运用唯物史观,着重论述了古代中日两国民间贸易的发展轨迹、历史特点及其重要影响。 古代中日民间贸易源远流长,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为初始阶段。由于受造船、航海条件的制约,加上日本商品交换意识淡薄,中日民间贸易只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且以简单的物物交换方式进行,但它却成为两国民间贸易长河的源头,为以后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石。公元9世纪中叶——14世纪,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民间商船往来频繁,成为无国交时代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奠定了明清时期两国民间贸易鼎盛的基础。16世纪20年代——19世纪中叶,为鼎盛及由盛转衰阶段。这300多年的中日民间贸易发展颇为曲折,先是在海禁逆境中顽强成长的走私贸易,尔后是乘风破浪、长途跋涉、迂回辗转的转口贸易和中介贸易,最后终于迎来了海禁解冻后欣欣向荣的自由贸易,充分显示了民间贸易那荡气回肠的气势和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此后,由于日本政府对贸易的限制明显加强,两国贸易才走向衰落。 纵观古代中日民间贸易史,从中可以发现以下三个特点:从贸易载体看,经历了一个由大陆移民到商人,再到商人集团的发展过程。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贸易的载体主要是掌握先进技术的大陆移民。自唐朝开始,商人力量日益增强,先是中小商人,尔后出现了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商人集团。唐宋元时期的经营活动以商人独资经营为主,明清时开始向合资经营转化,且经营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贸易载体的这一发展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两国民间贸易不断发展的趋势。从贸易流向看,经历了由单向性贸易向双边性贸易的发展过程。从先秦到北宋,由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造船航海技术远远高于日本,中日贸易流向主要是中国商船赴日,属单向性贸易。从南宋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日趋发达和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日本具备了远航的能力,日本商船来华日趋频繁,中日双向性贸易繁荣起来。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金波;;浅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古代王权政治[J];黑龙江史志;2011年11期

2 刘继兴;;古代究竟有多少“连中三元”的奇才?[J];乡村科技;2010年05期

3 刘涛;;趣说古代考场批词[J];老友;2011年08期

4 许进良;;探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5 张国成;;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唱论》新说[J];艺术探索;2011年03期

6 吕柳三;;古代究竟有多少“连中三元”的奇才?[J];旅游时代;2011年05期

7 彭彭;;爱在西元年 第二章 古代冒牌神医[J];男生女生(金版);2005年02期

8 李志刚;;史上“治庸”术[J];政府法制;2011年22期

9 马金玲;邱陶;;陕西生漆文化源流[J];中国生漆;2011年01期

10 ;穿越到古代过端午[J];家庭之友(佳人);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8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陈小法;;明代中日书籍交流之研究——以《卧云日件录拔尤》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10 周秀达;黄永源;;我国古代职业医学史的研讨[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刘江永;中日如何一起流汗[N];东方早报;2009年

2 ;中日将举行第二次经济高层对话[N];人民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宇丹;外交学会与中日(亚非拉)关系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杜颖梅 实习生 许丽莉;中日企业家在宁共谋危机对策[N];江苏经济报;2009年

5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共谋合作新格局[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记者 陈涛 张琳;第六次中日交通副部级会晤在三亚举行[N];中国交通报;2009年

7 台桂花 雷鸣;第二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举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

8 记者 崔立勇;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对话机制启动[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企业家达成共识[N];中国企业报;2009年

10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国民相互理解是中日乃至亚太融合的根本”[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李文睿;试论中国古代海洋管理[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哲峰;古代中医食疗理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6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彭文芳;古代刑名诠考[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国红;古代中日民间贸易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陈

本文编号:2798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798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f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