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民间贸易述论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金波;;浅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古代王权政治[J];黑龙江史志;2011年11期
2 刘继兴;;古代究竟有多少“连中三元”的奇才?[J];乡村科技;2010年05期
3 刘涛;;趣说古代考场批词[J];老友;2011年08期
4 许进良;;探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5 张国成;;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唱论》新说[J];艺术探索;2011年03期
6 吕柳三;;古代究竟有多少“连中三元”的奇才?[J];旅游时代;2011年05期
7 彭彭;;爱在西元年 第二章 古代冒牌神医[J];男生女生(金版);2005年02期
8 李志刚;;史上“治庸”术[J];政府法制;2011年22期
9 马金玲;邱陶;;陕西生漆文化源流[J];中国生漆;2011年01期
10 ;穿越到古代过端午[J];家庭之友(佳人);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8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陈小法;;明代中日书籍交流之研究——以《卧云日件录拔尤》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10 周秀达;黄永源;;我国古代职业医学史的研讨[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刘江永;中日如何一起流汗[N];东方早报;2009年
2 ;中日将举行第二次经济高层对话[N];人民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宇丹;外交学会与中日(亚非拉)关系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杜颖梅 实习生 许丽莉;中日企业家在宁共谋危机对策[N];江苏经济报;2009年
5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共谋合作新格局[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记者 陈涛 张琳;第六次中日交通副部级会晤在三亚举行[N];中国交通报;2009年
7 台桂花 雷鸣;第二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举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
8 记者 崔立勇;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对话机制启动[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企业家达成共识[N];中国企业报;2009年
10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国民相互理解是中日乃至亚太融合的根本”[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李文睿;试论中国古代海洋管理[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哲峰;古代中医食疗理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6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彭文芳;古代刑名诠考[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国红;古代中日民间贸易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陈
本文编号:2798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79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