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书》注中所见唐代前期儒经阐释之倾向性及其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19:13
本文关键词:两《汉书》注中所见唐代前期儒经阐释之倾向性及其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唐代前期问世的《汉书》颜注和《后汉书》章怀注代表了当时两《汉书》学的最高成就,两注中涉及儒家经典阐释的内容又为我们研究唐代前期的经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将两《汉书》注中涉及儒家经典阐释之内容逐条与唐以前旧经注做出对比,对史注与经注的关系作出界定。注中所涉儒家经典,本文主要择取了其旧经注差异较明显、两《汉书》注对旧经注的采择倾向亦较明显的五种经典(《易经》、《尚书》、《诗经》、《孝经》、《论语》),并将两《汉书》注即史注与经注的关系及具体内容列成十个附表,然后据以对二者诸关系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对比,笔者发现颜注、章怀注在经书传注的择取上截然异趣。涉及《易经》的阐释,颜注多主于王弼注,章怀注则郑玄、王弼二注均有所从;涉及《尚书》的阐释,颜注多主于伪孔传,章怀注则郑玄、伪孔均有所从;涉及《诗经》的阐释,颜注多依《毛诗》传、笺,章怀注则有时以《毛诗》传、笺为本,有时则以《韩诗》及《薛君章句》为本;涉及《孝经》的阐释,颜注多主于《孝经孔氏传》,章怀注则主于《孝经郑氏注》;涉及《论语》的阐释,颜注多主于何晏《论语集解》,章怀注则《论语集解》、《论语郑氏注》两从之。基于第一部分的对比,本文的第二部分将颜注、章怀注置于汉唐经学史的视野中进行考察,颜注对盛行于南朝的经书传注有较高的认同,章怀注则对南、北两朝所行用的经书传注均有一定比例的承袭。章怀注对郑玄之学的承袭较为明显,北朝经学以郑玄为其宗主,而颜注对郑玄之学则略有贬斥,对难郑的王肃之推崇见诸注中。章怀注对于《韩诗》、谶纬的征引以及以《诗》为首的六经排列方式与今文学派一致,而颜注对伏生《尚书》、谶纬、感生说的反对,以《易》为首的六经排列方式正与古文学相同,表现出一种古文学的倾向。本文的第三部分对两《汉书》注中的儒家经典阐释歧异之原因进行了探析。颜师古家族曾长期生活于南方,并形成独特的家族文化,对颜注所涉儒经阐释的基本取向具有重要影响。贞观时期政风笃实、崇儒抑佛、对南学的青睐也为颜注的取舍提供了政治上的参照。章怀太子李贤的师承、僚属、《后汉书》与注人员多为北人或与北方有关的人,这是章怀注表现出一定北学特质的重要原因,高宗年间儒学不兴、礼制混乱,崇尚道教、阴阳之说,这与章怀注对谶纬、《帝王世纪》等书的征引又相互关联。颜注创作期间,李承乾的储君之位相对稳固,颜师古具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来进行注释工作,保证了颜注质量的美备。而章怀注创作之时,李贤正面临武则天巨大的政治压力,李贤师承、僚属、《后汉书》与注人员、李氏宗室共同形成了一个反对武则天的群体,史书注释是李贤的一份政治投资,故章怀注仓促成书,虽较为完善,但难免微瑕。
【关键词】:颜注 章怀注 儒经阐释 倾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2;K23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导言15-25
-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15-16
- 二、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16
- 三、学术史回顾16-25
- (一) 对《汉书》颜注及颜师古的研究17-20
- (二) 对《后汉书》章怀注及注者的研究20-22
- (三) 对汉唐间史注学的研究22-23
- (四) 对汉唐经学史的研究23-25
- 第一章 两《汉书》注中的儒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5-74
- 一、两《汉书》注所涉《易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30-37
- (一) 《汉书》颜注所涉《易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30-33
- (二) 《后汉书》章怀注所涉《易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33-37
- 二、两《汉书》注所涉《尚书》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37-45
- (一) 《汉书》颜注所涉《尚书》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37-41
- (二〉《后汉书》章怀注所涉《尚书》_释之性质考辨41-45
- 三、两《汉书》注所涉《诗经》阐释之性质考辨45-58
- (一)《汉书》颜注所涉《诗经》阐释之性质考辨45-51
- (二)《后汉书》章怀注所涉《诗经》阐释之性质考辨51-58
- 四、两《汉书》注所涉《孝经》阐释之性质考辨58-63
- (一)《汉书》颜注所涉《孝经》阐释之性质考辨58-61
- (二)《后汉书》章怀注所涉《孝经》阐释之性质考辨61-63
- 五、两《汉书》注所涉《论撤阐释之性质考辨63-74
- (一)《汉书》颜注所涉《论语》阐释之性质考辨63-68
- (二)《后汉书》章怀注所涉《论语》阐释之性质考辨68-74
- 第二章 两《汉书》注中所涉儒家经典阐释所反映的经学倾向74-139
- 一、两《汉书》注中所涉儒家经典阐释在经书传注择取上的倾向74-76
- (一) 《易经》74-75
- (二) 《尚书》75
- (三) 《诗经》75
- (四) 《孝经》75-76
- (五) 《论语》76
- 二、两《汉书》注中所涉儒家经典阐释对唐以前经书传注择取的程度差异76-78
- 三、两《汉书》注中涉儒经史注所反映的经学倾向78-136
- (一) 汉唐间各部儒家经典及其传注的发展状况概述78-91
- (二) 两《汉书》注中涉及儒家经典阐释的内容的经学倾向分析91-94
- (三) 从经学史角度来看两《汉书》注所反映的学术倾向94-136
- 1 、《汉书》颜注中的“群儒”94-98
- 2 、《汉书》颜注中的“六经残缺”98-100
- 3 、《汉书》颜注对服虔、郑玄之态度100-103
- 4 、《汉书》颜注对《论语》“性与天道”章的理解103-105
- 5 、两《汉书》注中对于谶纬的使用及不同态度105-130
- (1) 两《汉书》注对纬书的不同态度105-117
- (2) 两《汉书》注对《帝王世纪》及感生说之不同态度117-130
- 6 、两《汉书》注中不同的六经排列次序130-136
- 本章小结136-139
- 第三章 两《汉书》注中儒家经典阐释之不同倾向的原因分析139-213
- 一、注者不同的学术背景与其儒经阐释的关系139-174
- (一) 颜注139-165
- 1 、颜氏家学之影响139-157
- (1) 汉唐间琅琊颜氏行迹之考察140-141
- (2) 两晋之际的颜含141-146
- (3) 刘宋时代的颜延之146-149
- (4) 颜之推149-157
- 2 、颜师古157-165
- (二) 《后汉书》章怀注实际注者略探165-174
- (1) 章怀太子165-169
- (2) 张大安169-170
- (3) 刘讷言170
- (4) 格希玄170
- (5) 许叔牙170-174
- 二、时代学风与两《汉书》涉及儒家经典阐释的内容之关系174-180
- (一) 对传注之取舍大体与唐初经学好尚一致174-176
- (二) 对唐以前学术的反思与继承176-180
- 三、唐初政治与两《汉书》儒家经典阐释的关系180-212
- (一) 贞观年间的政治与颜师古的《汉书注》180-197
- 1 、唐太宗对儒学的发扬及对南学的认同180-183
- 2 、唐太宗对三教之态度183-190
- 3 、太宗对于阴阳之说及图谶之态度190-192
- 4 、李承乾命颜师古注释《汉书》事件始末192-197
- (二) 唐高宗年间的政治与章怀太子的《后汉书》注释197-212
- 1 、儒学与道教在高宗时期的地位197-200
- 2 、《后汉书注》出现的政治背景200-208
- 3 、如何理解《后汉书》章怀注中的北学因素208-212
- 本章小结212-213
- 结论213-219
- 附表目录:219-295
- 附表1 《汉书》颜注所涉《易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19-252
- 附表2 《后汉书》章怀注所涉《易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52-284
- 附表3 《汉书》颜注所涉《尚书》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84-285
- 附表4 《后汉书》章怀注所涉《尚书》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85-286
- 附表5 《汉书》颜注所涉《诗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86-287
- 附表6 《后汉书》章怀注所涉《诗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87-288
- 附表7 《汉书》颜注所涉《孝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88-291
- 附表8 《后汉书》章怀注所涉《孝经》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91-293
- 附表9 《汉书》颜注所涉《论语》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93-294
- 附表10 《后汉书》章怀注所涉《论语》阐释与旧经注关系考辨294-295
- 参考文献295-303
- 后记303-305
本文关键词:两《汉书》注中所见唐代前期儒经阐释之倾向性及其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80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