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制度与易代鼎革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瞿林东;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金仁义,张静;东晋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裘士京,张翅;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毓庆;郭万金;;汉代天道圣统思潮下的《诗》学定位[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龙文玲;;《诗经·陈风·月出》主旨辨正[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杨孟衡;;上党古赛仪典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李天生;;感受民间赛社的文化内涵[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耿振东;;《管子》中齐人崇古管窥[A];齐鲁文化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燕;盛唐散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金生杨;宋代巴蜀易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瑞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陆路丝绸之路上的胡商[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冬梅;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郑慧霞;卢仝研究(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丽丽;历史时期安徽方言的分区及分布特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雪峰;范晔及其《后汉书》文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王圣;六朝隐士与政治、学术文化之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进科;三国民族政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谢秀眉;考据时风下的征实地理学家[D];南昌大学;2007年
6 刘素娜;从人地关系角度看夏朝的兴衰[D];湘潭大学;2007年
7 宋毅;孙权之政与吴国兴衰[D];山西大学;2007年
8 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D];南昌大学;2007年
9 宋华英;《太平广记》语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婷;《乐府诗集》引用的音乐文献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子彦;;九锡制度与易代鼎革[J];文史哲;2005年06期
2 朱子彦;;九锡制度与汉魏禅代——兼论九锡在三国时期的特殊功能[J];人文杂志;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809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80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