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的道家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6 19:50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和张耒,是北宋中期苏轼门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代表。“苏门四学士”的思想以儒学为主,兼采佛道,是宋代文人士大夫思想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苏门四学士”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们对道家经典的阐释、对“道”的理解、人生观中的道家因素以及儒道调和的主张等方面。全文分六个部分论述“苏门四学士”的道家思想。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北宋时期的思想学术背景。“苏门四学士”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这得益于宋代重视文教、发展科举的国策。北宋时期,社会的开放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僧道时常出现在士大夫的交友圈中,“苏门四学士”的思想呈现出包容性。第二部分论述了黄庭坚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黄庭坚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道家天人关系的思考上,他认为万物的起源“自本自根”,生命最初的状态是静止的。在解释孟子的“大丈夫”时,黄庭坚援道入儒,丰富了孟子学说的内涵。最后,黄庭坚吸收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心斋”等方法完善自己的心性之学。第三部分论述了晁补之的道家思想。在简要介绍晁补之的儒释道思想之后,论文重点分析了晁补之“安时处顺”的道家人生观。最后讨论晁补之隐逸思想的成因以...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苏门四学士”诗词、散文研究
2、“苏门四学士”的交游研究
3、“苏门四学士”思想的个案研究
4、北宋道家思想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与难点
一、宋代学术思想背景
(一) 重视文教,发展科举
(二) 尊孔崇儒,兼采佛道
(三) 文人交游,思想荟聚
二、黄庭坚的道家思想
(一) 道:自本自根
(二) 援道入儒
(三) 心性论
三、晁补之的道家思想
(一) 儒释道思想并存
(二) 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
(三) 隐逸思想
四、秦观的道家思想
(一) 儒道互补
(二) 道德性命之学
(三) “虚心以养志”
五、张耒的道家思想
(一) 道论
(二) 道出于性
(三) 调和儒道
六、“苏门四学士”道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学术贡献
(一) “苏门四学士”道家思想的特点
(二) “苏门四学士”对宋代学术发展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蜀学中的道家思想与秦观策论[J]. 刘佳利.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2]黄庭坚哲学思想体系述论[J]. 钱志熙. 文学遗产. 2017(04)
[3]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J]. 梁涛. 文史哲. 2017(02)
[4]论秦观的思想路径与济世情怀[J]. 刘勇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5]宋儒义理之学新诠[J]. 朱汉民. 哲学研究. 2016(12)
[6]灵枢观——张耒诗文圆融儒、道的心学体悟[J]. 王树海,林媛媛.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6(02)
[7]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执政伦理及其现代价值[J]. 叶丹,吕锡琛.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8]近十年宋代士人交游研究综述[J]. 胡珍. 榆林学院学报. 2016(01)
[9]试论黄庭坚的心性哲学[J]. 彭俊楠.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09)
[10]论北宋隐逸文化的特质[J]. 林晓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博士论文
[1]北宋老庄之学与诗文研究[D]. 张记忠.湖南师范大学 2017
[2]苏门六弟子散文研究[D]. 朱晓青.武汉大学 2013
[3]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 崔延平.山东大学 2011
[4]黄老学派的政治哲学研究[D]. 王海成.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苏门四学士词学研究[D]. 金恩景.复旦大学 2010
[6]黄庭坚散文研究[D]. 徐建平.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苏门四学士山水词研究[D]. 唐颖婕.贵州大学 2018
[2]老子“无为”思想研究[D]. 白永军.河南大学 2013
[3]秦观文学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D]. 苏晶晶.新疆师范大学 2013
[4]论张耒的法律思想[D]. 赵鹏.重庆大学 2013
[5]黄庭坚哲学思想研究[D]. 徐国娟.华中科技大学 2010
[6]论苏轼及其门人的庄子学思想[D]. 余中樑.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张耒“自然”诗学理想研究[D]. 娄峰.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试论秦观散文中“理”与“事”[D]. 梁庆远.暨南大学 2008
[9]秦观的思想观念简论[D]. 雷宁.陕西师范大学 2007
[10]论王安石学派的庄学思想[D]. 肖海燕.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0814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苏门四学士”诗词、散文研究
2、“苏门四学士”的交游研究
3、“苏门四学士”思想的个案研究
4、北宋道家思想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与难点
一、宋代学术思想背景
(一) 重视文教,发展科举
(二) 尊孔崇儒,兼采佛道
(三) 文人交游,思想荟聚
二、黄庭坚的道家思想
(一) 道:自本自根
(二) 援道入儒
(三) 心性论
三、晁补之的道家思想
(一) 儒释道思想并存
(二) 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
(三) 隐逸思想
四、秦观的道家思想
(一) 儒道互补
(二) 道德性命之学
(三) “虚心以养志”
五、张耒的道家思想
(一) 道论
(二) 道出于性
(三) 调和儒道
六、“苏门四学士”道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学术贡献
(一) “苏门四学士”道家思想的特点
(二) “苏门四学士”对宋代学术发展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蜀学中的道家思想与秦观策论[J]. 刘佳利.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2]黄庭坚哲学思想体系述论[J]. 钱志熙. 文学遗产. 2017(04)
[3]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J]. 梁涛. 文史哲. 2017(02)
[4]论秦观的思想路径与济世情怀[J]. 刘勇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5]宋儒义理之学新诠[J]. 朱汉民. 哲学研究. 2016(12)
[6]灵枢观——张耒诗文圆融儒、道的心学体悟[J]. 王树海,林媛媛.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6(02)
[7]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执政伦理及其现代价值[J]. 叶丹,吕锡琛.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8]近十年宋代士人交游研究综述[J]. 胡珍. 榆林学院学报. 2016(01)
[9]试论黄庭坚的心性哲学[J]. 彭俊楠.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09)
[10]论北宋隐逸文化的特质[J]. 林晓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博士论文
[1]北宋老庄之学与诗文研究[D]. 张记忠.湖南师范大学 2017
[2]苏门六弟子散文研究[D]. 朱晓青.武汉大学 2013
[3]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 崔延平.山东大学 2011
[4]黄老学派的政治哲学研究[D]. 王海成.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苏门四学士词学研究[D]. 金恩景.复旦大学 2010
[6]黄庭坚散文研究[D]. 徐建平.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苏门四学士山水词研究[D]. 唐颖婕.贵州大学 2018
[2]老子“无为”思想研究[D]. 白永军.河南大学 2013
[3]秦观文学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D]. 苏晶晶.新疆师范大学 2013
[4]论张耒的法律思想[D]. 赵鹏.重庆大学 2013
[5]黄庭坚哲学思想研究[D]. 徐国娟.华中科技大学 2010
[6]论苏轼及其门人的庄子学思想[D]. 余中樑.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张耒“自然”诗学理想研究[D]. 娄峰.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试论秦观散文中“理”与“事”[D]. 梁庆远.暨南大学 2008
[9]秦观的思想观念简论[D]. 雷宁.陕西师范大学 2007
[10]论王安石学派的庄学思想[D]. 肖海燕.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52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