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两汉河陇地区交通路线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2 22:21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河西陇右原有零散的、以民间交往为主的道路基础上,以地形条件、水文条件、行政区划、军事战略地位等为参考因素,由官方进行开辟、整合,并接续经营,使河陇一带逐步形成了严密便捷的交通网络。两汉河陇地区的交通以武威为界,分东西两段,东段承接了陇山以东由长安出发沿河谷通道而来的四条路线,跨越陇山,而后分南北两道。北道沿六盘山通道经固原、靖远、景泰至武威;南道则又分南北两线,北线经张家川、秦安、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南线经天水、甘谷、武山、陇西、临洮至兰州,与北线相合。南道经兰州至武威,与北道相合。由临洮或兰州,经民和、湟中、海晏至祁连,此为南道的辅线。河陇西段交通相对东段而言则较为简单,为由玉门关、阳关经敦煌、酒泉、张掖至武威的一条干道。此外,祁连山地区的山谷通道又连接了河陇东段南道辅线与河陇西段的交通,沿河西走廊内部水系向北而行的路线又使河陇西段交通向北延伸至内蒙古高原。两汉河陇交通网络在汉武帝时期开始进行开拓与整合,在昭宣、元成时期走向繁荣,两汉之交出现衰落,东汉初、中期再次复兴,在东汉中晚期走向衰败。在这一交通网络形成的初期,各路线主要发挥着政治、军事功能,在两汉的建设中...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河陇
        (二)交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创新点
        (二)重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河陇的历史区位条件
    第一节 地形条件
    第二节 水文条件
        一、黄河及其支流
        二、渭河及其支流
        三、河西三大水系
    第三节 秦汉河陇地区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建制的变动
        二、行政中心的迁移
    第四节 秦汉时期河陇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
        一、开边拓土的战场
        二、屏卫关中之塞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路线复原探析
    第一节 两汉河陇内部交通枢纽
        一、小张掖、姑臧
        二、金城
    第二节 两汉河陇地区的关隘与交通
        一、六盘山地区的关隘
        二、陇山地区的关隘
        三、河西地区的关隘
    第三节 两汉河陇地区的渡口与交通
        一、东段北道渡口
        二、东段南道北线渡口
        三、东段南道南线渡口
    第四节 两汉河陇地区的交通网络
        一、陇山以东的四条河谷通道及陇山交通
        二、河陇东段北道交通
        三、河陇东段南道交通
        四、河陇西段交通路线
        五、祁连山交通及河西走廊与内蒙古高原的交通
    小结
第三章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网络的形成与经营
    第一节 前张骞时代的中西交通基础
        一、原始农业文明、畜牧业文明主导下的交通
        二、游牧文明主导下的交通
    第二节 武帝时期河陇交通的开拓与整合
        一、张骞出使
        二、霍去病河西之战
        三、修筑障塞、移民实边
    第三节 昭宣、元成时期河陇交通的繁荣
        一、赵充国经营西羌
        二、简文所载与西域的交往及传信的通达
    第四节 东汉时期河陇交通的复兴与再衰败
        一、光武帝通高平道
        二、羌民起义与数断陇道
    小结
第四章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路线的功能及影响
    第一节 交通史视角下的河陇交通路线
        一、多功能复合型的交通
        二、两汉时期河陇交通网络与国家整体交通系统
        三、两汉时期河陇交通网络对本地区交通的影响
    第二节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路线与区域管理
        一、核心边疆纳入统治
        二、各民族在冲突中不断融合
    第三节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路线与商贸、文化交流
        一、商品贸易的发展
        二、各文化汇集的一大中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5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4045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1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