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13:12
本文关键词: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在整个中国古代地震历史上,清代是发生地震次数最多,地震资料最丰富、记载最详细的朝代。而在这一时期,又尤以华北地区地震发生次数最多,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又因为华北地区人口众多,且拥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所以研究其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经过对清代正史与地方志中关于地震的历史记载的比较考证,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研究时间、研究地域和相关地震界定的范围,以及对地震时间、震中位置、地震强度的判定方法,,并且通过数据统计、Excel软件等研究方法,对清代华北地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时间方面:首先,清代华北地区地震存在着较大的年际差别,有的年份会发生四次以上且震级均大于5的地震(1668年,1830年),而有的年份会不发生甚至数十年不会发生破坏性的地震。其次清代华北地区地震以6月和9月发生次数最多,1月和5月发生次数最少,次数最多的四个月占到了总次数的一半。再次,清代华北地区地震多发于夏秋季节(70%),且该时期五次大地震有四次发生在夏秋季节,而冬春季节明显少发(30%),大地震也明显少于夏秋季节。最后,根据地震分布频率上的不同,可以将清代华北地区地震分为五个阶段——密集爆发期(1654-1708年)、地震平静Ⅰ期(1709-1764年)、地震活跃Ⅰ期(1765-1830年)、地震平静Ⅱ期(1831-1879年)、地震活跃Ⅱ期(1880-1911年)。 空间方面:首先,河北省是清代华北地区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的高发区,其地震频次和地震强度均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山西省、山东省大致处于华北地区省份的平均水平,破坏性地震次数和强震次数大致与该地平均水平相当。陕西、内蒙古两省在整个清代都是较为平静的地区,两省合计破坏性地震占五省总量的15%左右。其次,将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按照震中位置绘制成图,对比发现震中位置大多呈现条带式或团块式分布。清代华北地区地震震中地区大致可划分为燕山一线,太行山、吕梁山一线,汾渭谷地以及鲁南地区等四个区域,与华北地区地震带分布位置大致吻合。
【关键词】:清代 华北地区 破坏性地震 时空分布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315;K2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相关名词中英对照表9-10
- 引言10-19
- (一) 选题依据10-12
- (二) 研究意义12
- (三) 研究综述12-16
- 1. 中国地震通史相关研究12-13
- 2. 清代地震相关研究13-14
- 3. 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相关研究14
- 4. 地震数据统计理论与实践14-16
- 5. 国外相关研究16
- (四) 研究对象16-17
- 1. 主要资料来源16
- 2. 研究范围16
- 3. 相关地震界定16-17
- (五) 研究方法17-19
- 1. 地震时间的确定17
- 2. 震中位置的确定17
- 3. 地震强度的确定17-19
- 一、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概述19-24
- (一)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简况19
- (二) 清代华北地区强震简表19-24
- 二、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时间分布特征分析24-29
- (一)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年际特征分析24-25
- (二)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月际特征分析25-26
- (三)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季节特征分析26
- (四)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时间阶段性分析26-29
- 1. 密集爆发期26-27
- 2. 地震平静Ⅰ期27
- 3. 地震活跃Ⅰ期27-28
- 4. 地震平静Ⅱ期28
- 5. 地震活跃Ⅱ期28-29
- 三、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29-34
- (一)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省际特征分析29-31
- (二)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震中位置分布特征31-34
- 1. 燕山一带31-32
- 2. 太行山、吕梁山一线32
- 3. 汾渭谷地一带32
- 4. 鲁南地区32-34
- 四、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震情及影响34-38
- (一) 房屋倒塌34-35
- (二) 结构物损毁35
- (三) 人畜伤亡35-36
- (四) 地面破坏36-37
- 1. 地面开裂36
- 2. 地震液化36-37
- 3. 地下水异常37
- (五) 山体破坏、泥石流等37-38
- 结语38-41
- (一) 研究结论38-39
- (二) 建议39-41
- 1. 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防范与规避39
- 2. 正视地方志的作用39
- 3. 重视地震前的各种异象39-40
- 4. 政府抗震救灾措施40-41
- 参考文献41-45
- 附录45-48
- 后记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凤祥;;我国清代自然灾害与小农经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2 王理,徐伟,王静爱;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李绍柄;河北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条件与构造模式[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4 张卫东;李茂林;王九洋;史宏伟;;华北地区未来50年地震危险性与强震预测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6年04期
5 王炜;华东地区五次中强震前地震危险度D值的异常变化[J];地震;1987年01期
6 王炜;地震发生方式参数ρ值的空间扫描[J];地震;1989年01期
7 平建军,曹肃朝,张清荣;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幕的灰色预测[J];地震;1990年05期
8 彭美煊;华北地震区地震应变能释放的灰色拓扑预测[J];地震;1992年06期
9 王琳瑛,朱传镇,黄容良;地震时空分布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的研究[J];地震;1994年05期
10 朱令人,龙海英;离散点集(地震)空间分布多重分形计算的精度估算[J];地震;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541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4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