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元代浙西区域气候及水利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8:20

  本文关键词:元代浙西区域气候及水利环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元代气候 浙西 水利环境 吴淞江


【摘要】:元朝上承两宋,下起明清,在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在文化的接受上,还是在对于社会的治理上,都在与汉文化慢慢的融合;元朝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面临着巨大的损失;自北宋以来,整体的国家财富大部分源于南方,而浙西更成为了江南地区的重中之重;自南宋末至元初,温度由寒冷逐步开始变暖,虽然在忽必烈后期出现短暂的温度变冷,但很快又出现回暖的整体趋势,虽然气候处于整体变暖的趋势,但在一些时间段中也会偶尔出现极端的气候波动;降水在整体上无论是强度还是频率,都偏重于北方;通过对浙西区域干旱与降水等相关灾害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一区域内,虽然拥有较北方地区更为丰沛的降水,但干旱依然存在,降水的类型也主要以短时性强降水为主,霖雨在这一区域的发生有利于太湖流域水系以及河道形态的保持,但从宋元明三个时期的河道变化来看,霖雨在元时期的出现似乎在时间和强度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元时期,浙西由于水患严重,曾多次进行治理,但仍旧无法改变浙西太湖流域最主要的出海水道吴淞江的变迁,人类的围湖占田对吴淞江的上游的水流进行了限制,使得河道源头的来水量减小;下游河道与出海口较近,受到潮汐与海水的往来影响,而元时期同时处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时期,海水对于下游河道的影响较大,泥沙比较容易淤积,对于元代水闸的废弃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气候本身整体的变暖趋势,事实上在温度方面与浙西地区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历来多数学者认为吴淞江水道的改变与当时水患频发有较大的关系,而本文试图从元代的整体气候角度入手,了解元代的整体气候面貌,进而了解浙西区域气候,尝试揭开元代整体气候与浙西的区域气候对于当时的水利环境以及吴淞江水道的改变起到的作用。本文认为,在元代整体气候的波动中,浙西区域气候在温度方面没有收到较大的波动影响,但是在湿度方面,却收到了整体上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北移状况的影响,在此种气候条件下,浙西的水利环境与吴淞江水道的改变看似受到降水的影响,实际上,在长时间段水量缺失的状态下,水患的影响作用被放大,并且体现的更加明显,真正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浙西区域前期长时间处于缺水状态下所形成的。
【关键词】:元代气候 浙西 水利环境 吴淞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463;K247;P331
【目录】:
  • 内容摘要2-3
  • Abstract3-7
  • 引言7-12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7-8
  • 二、学术史回顾8-11
  • 三、本文基本思路与研究重点11-12
  • 第一章 元代浙西区域气候12-38
  • 第一节 元代气候的整体性12-30
  • 一、元代气温的整体性渐变12-22
  • 二、元代北方与南方雨量的增减22-29
  • 三、元代整体气候特点29-30
  • 第二节 元代浙西地区气候的区域性30-37
  • 一、浙西区域气温——以旱灾与雹灾统计分析31-32
  • 二、浙西区域雨量——以水灾与蝗灾统计分析32-36
  • 三、浙西区域气候区域性36-37
  • 第三节 浙西气候区域性与元代气候整体性的区别与联系37-38
  • 第二章 元代浙西区域水利环境38-49
  • 第一节 自然环境38-43
  • 一、温度环境38-40
  • 二、湿度环境40-43
  • 第二节 人文环境43-49
  • 一、人为环境43-47
  • 二、政策环境47-49
  • 第三章 浙西区域环境与水闸49-64
  • 第一节 元代气候及水利环境与水利设施52-53
  • 一、水道的疏浚与变化52
  • 二、灾害变化与治理技术的革新52-53
  • 第二节 撩洗军与水闸兴废53-57
  • 一、撩洗军的沿革设置53-55
  • 二、撩洗军作用的演变55-56
  • 三、撩洗军弃置原因56-57
  • 第三节 浙西区域环境中的吴松江改道原因探析57-64
  • 一、前期气候因素57-60
  • 二、后期人为因素与人为地貌的形成60-62
  • 三、淤沙与水闸的废弃62-64
  • 结语64-65
  • 附录65-93
  • 参考文献93-98
  • 后记98-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泓;浙西古田觅芳草[J];植物杂志;2000年04期

2 赵国连;生物作用在二氧化硅聚集沉淀过程中的意义——以皖南浙西的硅岩为例[J];沉积学报;1999年01期

3 陈昌斌;浙西竹林栽培的问题及对策[J];华东科技;1997年10期

4 张宏伟,程爱兴,翁东明;浙西明珠——清凉峰保护区[J];植物杂志;2001年02期

5 朱积安;苏文才;;浙西、皖南石煤及其建材制品中的放射性元素对人体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6 ;蚕豆品种的高山夏繁[J];科技简报;198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媛;;浙西祠堂建筑初探[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毛吉祥;;漫谈浙西兰花发展方向[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6年

3 宋妍妍;张元动;张举;;浙西赣东北奥陶纪达瑞威尔晚期-桑比早期笔石序列新探[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家煜;长啸呐喊:抗日报刊声震浙西海北[N];嘉兴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俏红;故园82年前 浙西大地红旗卷[N];金华日报;2010年

3 记者 曾晨路;我市前三季度售车29亿余元[N];衢州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徐哲峰;退款短信诚感浙西[N];光明日报;2013年

5 陶克强 朱樱;清代“浙西水利交通图”现身海宁[N];嘉兴日报;2005年

6 陈博君;江焰似火 燃绿浙西[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记者 施晓文 通讯员 方政英;浙西旅游合作全方位展开[N];华东旅游报;2006年

8 浙江记者站 徐文潇;浙西六县市共推“黄金旅游高速”[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张涛邋见习记者 练彦;让体育文化根植于浙西民间[N];丽水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戚潇琦;第五届浙西旅游合作峰会举行[N];江南游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凌广;浙西祠堂文化艺术浅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2 张毅功;元代浙西区域气候及水利环境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年

3 项耀瑶;浙西文化与徐志摩文学创作[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4 叶紫;南宋浙西词地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程娟;唐代浙东镇与浙西镇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顾小燕;辛亥前后浙西青帮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7 陈超;安史之乱与大历江南文学[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36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36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b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