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环洞庭湖三区历史军事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9:01
本文关键词:唐末五代环洞庭湖三区历史军事地理研究
【摘要】: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环洞庭湖三区先后出现了雷氏、马楚、荆南、周行逢等政权,它们围绕洞庭湖所展开的各种军事与政治的互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值得全面梳理。所谓环洞庭湖三区,指以洞庭湖为中心,以其关联水系所辐射的流域为周边区域,包括荆南、潭岳、澧朗三区。因此,本文首先论述了三区的地理形势,然后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再重点探讨三区之间的军事与政治互动。 除绪论与结语外,本文包括以下三章: 第一章主要梳理三区历史政区沿革,并对各区地理形势作了必要的辨析,以突显三区在历史上的地理特征。 第二章前三节主要梳理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三区兵制、军事设施及区内战争各方所运用的战术。对战术的分析,以地形为分类标准,设定为水战战术、山地战战术、平原战战术及综合战战术,以此为后三节的研究作出铺垫。 第四至六节以统计分类为研究手段,探讨了三区地理形势下的军事行动及各区战略要点及其地位。其中潭岳地区的军事中心为长沙府,其战略地位由醴陵、浏阳、益阳、岳州支撑;澧朗地区的军事中心为武陵城,有朗口、湄洲两个战略要点;而荆南的军事中心则是江陵府,其战略地位由南之荆江,北之荆门,西之归、峡来维护。 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集中探讨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三区的政权更替和政治演进。 第一节重点探讨了唐末时期朗州雷氏政权。对这一政权的专门性研究目前史学界少有涉及,因此,本文将其作为重点加以分析。朗州雷氏政权是唐末藩镇割据在湖南地区的典型代表,与荆南、潭岳等军阀构成三方割据状态,保持了环洞庭湖三区短暂的较为稳定的三角政治关系。至马楚据有湖南大部,又中原王朝给予荆南、湖南对澧朗地区军事行动上的政治支持,最终雷氏覆灭,澧朗终为马楚所有,而荆南作为澧朗原有辖地,最终失去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第二节探讨了马楚政权的建立与衰亡的若干问题。马殷进入湖南以后,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了对桂州、岳州、澧朗地区的控制。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控制,马殷为马楚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死后宗室内争愈演愈烈,最终马楚走向灭亡。 第三节概述马楚之后湖南境内朗州势力的发展。本节将朗州势力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刘言、王逵时期和周氏时期。 第四节为本文的又一重点,主要研究澧朗与潭岳的政治角色互换。马殷死后,诸子争权的现象愈演愈烈,表面上为政权内部的政治斗争,实质上是朗州与潭州的权力较量。起初,在二者的较量中,虽然朗州多为胜方,但仍以潭州为政治中枢,潭、朗之间的斗争止于朗州势力入主潭州。马楚灭亡后,朗州本土势力强大起来,而势力内部亦争斗不止。这一过程中,朗州与潭州的政治角色发生了实质性的互换,最后朗州成为湖南境内的政治中枢,取代潭州发挥作用。 第五节简要介绍荆南自唐末以来存续时间较长的两大势力,其一为成lm势力,其二为高氏荆南政权。 第六节集中探讨荆南与湖南的稳定外交。此节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从荆南与湖南政权更替和政治演进的角度得出二者外交稳定的原因。荆南与湖南(马楚、朗州势力)的外交政策大体是一致的,即和平共处、互为唇齿。这是因为二者在地理位置上毗邻,所拥有的各方资源及需要应付的各种威胁都具有极高的相似度。二者在五代时期的发展阶段各分四期:立国—繁荣—消弱(守成)—衰亡,且在时间上极为接近,.可知,二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因此,尽管存在发展的四个时期,二者的军事实力互有消长,但因为种种原因,使得其相互间的外交较为稳定。最终,在历史发展的统一潮流中,荆南、湖南政权纳土归宋。
【关键词】:洞庭湖 荆南 澧朗 潭岳 军事地理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2;E99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7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11-12
- 二、相关史料及研究概括12-16
- 1、相关史料12
- 2、荆南政权研究概括12-13
- 3、马楚政权及后朗州政权研究概括13-15
- 4、环洞庭湖三区历史地理研究概括15-16
- 三、研究视角及创新16-17
- 第一章 环洞庭湖三区政区沿革及地理形势辨析17-25
- 第一节 荆南地区之地理形势17-20
- 一、荆南地区政区地理演变17-18
- 二、荆南地区地理形势辨析18-20
- 第二节 澧朗地区之地理形势20-21
- 一、澧朗地区政区地理演变20
- 二、澧朗地区地理形势辨析20-21
- 第三节 潭岳地区之地理形势21-24
- 一、潭岳地区政区地理演变21-22
- 二、潭岳地区地理形势辨析22-24
- 小结24-25
- 第二章 地理与军事25-55
- 第一节 三区之兵制25-27
- 一、荆南兵制25-26
- 二、湖南兵制26-27
- 第二节 三区之军事设施27-28
- 一、荆南之军事设施27
- 二、湖南之军事设施27-28
- 第三节 战术分析28-33
- 一、水战战术28-30
- 二、山地战战术30-32
- 三、平原战战术32
- 四、综合战战术32-33
- 第四节 潭岳地区的军事地理33-43
- 一、醴陵的战略地位37-38
- 二、浏阳的战略地位38-39
- 三、益阳的战略地位39-40
- 四、岳州的战略地位40-43
- 第五节 澧朗地区的军事地理43-48
- 一、朗口的战略地位46-47
- 二、湄洲的战略地位47-48
- 第六节 荆南地区的军事地理48-55
- 第三章 政权转换与政治演进55-83
- 第一节 雷氏政权研究55-61
- 一、雷氏政权的性质55
- 二、雷氏政权的军制及军事55-57
- 三、澧朗归属马氏的过程及原因57-61
- 第二节 马楚政权研究61-69
- 一、马氏在潭州的立足61-64
- 二、马楚对岳州的掌控64-67
- 三、马楚对澧朗的控制67-68
- 四、马楚政权的衰亡68-69
- 第三节 澧朗周氏政权概述69-70
- 一、刘言、王逵时期69
- 二、周行逢时期69-70
- 三、周氏政权的衰亡70
- 第四节 澧朗与潭岳的政治角色互换70-75
- 第五节 荆南政权概述75-76
- 一、成lm时期75-76
- 二、高氏时期76
- 第六节 荆南与湖南的稳定外交76-81
- 小结81-83
- 结语83-85
- 附录85-89
- 表1:五代十国时期环洞庭湖三区行政区划表(907—963)85-87
- 图1:洞庭湖三府一州八县四大水入湖全图87
- 图2:南宋时期荆江分流与洞庭湖关系图87-88
- 图3:唐宋时期洞庭湖水系图88
- 图4:唐宋时期江汉地区水系图88-89
- 参考文献89-95
- 致谢95-9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庆康;马楚兵制与五代兵制比较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高学钦;;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特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3 彭文峰;;马楚政权兄终弟及继承制度述论[J];船山学刊;2008年04期
4 罗威;马希范主楚述论[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5 高学钦;;唐末五代分裂割据下的统一趋势[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宋嗣军;五代时期南平立国原因浅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彭文峰;;马楚政权统治集团本土化略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曾育荣;张其凡;;谈谈高氏荆南国史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丁贞权;;杨吴与中原王朝及周边割据政权关系述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罗庆康;马楚治国方略的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D];暨南大学;2008年
2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6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3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