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史记札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23:17
本文关键词:郭嵩焘《史记札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郭嵩焘 《史记札记》 《史记》编纂 《史记》人物 《史记》校释 《史记》三家注 《史记》学 史学史
【摘要】:《史记札记》是清人郭嵩焘在英国任公使期间研究《史记》的一部读书笔记。郭氏以明代陈子龙《史记测义》本为底本,参考班固《汉书》、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三史拾遗》、梁玉绳《史记志疑》、王念孙《读书杂志》、张文虎《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等著作,随读随批,其后按《史记》序次抄纂成书。学术界关于郭嵩焘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史记札记》有关专论,目前所见仅为两篇随书序跋,所以有必要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通过披阅《史记札记》,兼及郭嵩焘所著《养知书屋诗文集》、《郭嵩焘日记》、《伦敦与巴黎日记》、《周易异同商》、《周易释例》、《毛诗余义》、《礼记质疑》、《大学章句质疑》、《中庸章句质疑》、《庄子南华真经札记》等原始资料,联系其成书背景和经过可知,《史记札记》主要内容包括《史记》的编纂研究、人物论评、史实考辨、文字校释、三家注勘误和旧说简析等不同方面,而研究方法上则将校勘、校释、比较相结合。其编纂研究,表现出郭氏对《史记》著述的意趣、方法、错误、疑惑、成就的认识;其史实考辨,则涉及郭氏所发现的《史记》在事件、时间、职官、姓名、地理等方面的疏漏;其文字校释,或校讹误、或明字义、或定句读、或释典制,是全书的主体;其校勘方法上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相互为用,校释途径上,或以音、或以形、或以义,不一而足。凡此种种,使《史记札记》在近代《史记》学、近代史学史、近代学术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郭嵩焘 《史记札记》 《史记》编纂 《史记》人物 《史记》校释 《史记》三家注 《史记》学 史学史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0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4
- (一)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9-10
- (二) 研究现状10-12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4
- 一、《史记札记》的著述背景与经过14-17
- (一) 著述背景14-16
- (二) 著述经过16-17
- 二、《史记札记》的主要内容17-43
- (一) 《史记》编纂研究17-24
- 1. 意趣论17
- 2. 方法论17-19
- (1) 倒叙而入17-18
- (2) 议论为叙18
- (3) 颊上添毫18
- (4) 虚以写实18-19
- (5) 互文见义19
- 3. 错误论19-21
- 4. 疑惑论21-22
- 5. 成就论22-24
- (二) 《史记》人物论评24-25
- (三) 《史记》史实考辨25-28
- 1. 辨事件疑谬25-26
- 2. 辨时间错乱26-27
- 3. 辨官名滥用27
- 4. 辨姓名差池27
- 5. 辨地理疏漏27-28
- (四) 《史记》文字校释28-31
- 1. 校讹误28-29
- 2. 明字义29
- 3. 定句读29-30
- 4. 释典制30-31
- (五) 《史记》三注勘误31-40
- 1. 《集解》之误31-32
- 2. 《正义》之误32-35
- 3. 《索隐》之误35-40
- (六) 《史记》旧说简析40-43
- 三、《史记札记》的研究方法43-49
- (一) 校勘方法43-45
- 1. 对校43-44
- 2. 本校44
- 3. 他校44-45
- 4. 理校45
- (二) 校释途径45-48
- 1. 音校45-46
- 2. 形校46
- 3. 义校46-48
- (三) 比较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汉民;郭嵩焘生平与思想研讨会综述[J];船山学刊;2000年01期
2 杨宝忠;论“以音考字”[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黄林;百余年来郭嵩焘研究之回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4 熊月之;论郭嵩焘[J];近代史研究;1981年04期
5 曾永玲;郭嵩焘思想简论[J];史学集刊;1989年04期
6 邵华;;嬗变中的传承——论郭嵩焘的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2008年02期
7 周忠;;试析郭嵩焘的学术思想[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邵华;;论郭嵩焘的史学思想[J];文史知识;2008年08期
,本文编号:637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3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