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不朽”:从个人到朝廷文化建设——兼论文士身份的定位
发布时间:2017-08-18 23:33
本文关键词:“立言不朽”:从个人到朝廷文化建设——兼论文士身份的定位
【摘要】:古代"立言不朽"起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秦时期,世人肯定臧文仲"立言"在事功层面的社会价值,这是对文人以言语参政的社会价值的认定;"立言不朽",指其"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能令个体生命得以"不朽"延续。第二阶段,有着臧文仲"立言不朽"、扬名后世的榜样,又有解决社会大变动时代重大问题的需要,诸子"立言"盛行,且以文字的形式流传;诸子的自由、独立于体制外的身份,其"立言"也有充分的独特思考、独立意志,呈现出"成一家之言"的百家争鸣特点;"立言"由事功效益更多地转化为思想、理论的表述和论证。第三阶段,曹魏时期,视文字撰作为"内兴文学"的政权建设,称国家、朝廷通过文化建设的"立言"亦可"不朽","立言"与"不朽"都升华到新的层面;正是由于文化建设,曹操招揽各种文才,曹丕更明确提出"文章"为"经国"服务,并以理论建设的子书为尚。至此,"立言不朽"有了两大走向,一是政治化,即为国家文化建设服务;二是普及化,所有的文人、凡是写出来的文字皆为"立言",以文字形式使思想、名字得以流传,皆能"不朽"。因此,文士的身份也由此二者定位。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立言 不朽 文章 经国之大业
【分类号】:K236.1
【正文快照】: 作者胡大雷,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广西桂林541004)。一、从“知命之不长”到“立言不朽”春秋时人们“知命之不长”,但怎样给后世留下某些东西以求“不朽”,成为有身份、有地位者考虑的问题,《左传·文公六年》载“君子曰”: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
本文编号:697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9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