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9:25
本文关键词: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
【摘要】: 在近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群体。近代历史上,西方来华传教士人数众多,涉入中国社会范围广、程度深,加上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客观上使传教士在促进西方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些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许多人成为汉学家,他们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厚的研究,或者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过独特贡献。当前,他们在汉学传播过程中的影响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相应出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作为研究对象。怀履光是上个世纪加拿大来华传教人士中较为著名的一位,在来华传教的三十七年当中,他逐渐由一名职业传教士变为一名在西方产生很大影响的汉学家。上世纪三十年代,他退休回国,致力于研究和介绍中国的历史和古代文明,对汉学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怀履光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有许多史实值得深入研究。 本论文力图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怀履光的一生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介绍及评价。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整个框架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怀履光来华的历史背景。毋庸置疑,来华传教士受本国基督教会的指派,代表的是所属国家和基督教会的利益。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其所作所为难以超越所处时代的局限。本章试图通过以鸦片战争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史实为时代背景,阐述怀履光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图更好的理解和评判怀履光在华的行为。 第二章是关于怀履光的生平及他在中国的传教生活。怀履光在中国度过了他一生中的黄金时光,其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怀履光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大学期间,他受到西方海外传教热潮的影响,志愿到中国传教。他在中国的传教生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福建传教;第二个时期在河南创建加拿大圣公会主教区。福建的传教生活锻炼了他在中国传教的能力。在此期间他渐渐开始了解中国文化。河南的传教生活是怀履光传教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他成功地创建了圣公会第一个主教区,并成功实现教会中国化,还通过救灾、改良农业、禁毒等社会活动扩大了圣公会在河南的影响力。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着重论述他在汉学研究方面的某些成就,并对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内外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他如何从一名职业传教士变成一名汉学家的原因。怀履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某些方面的专家,如中国犹太人研究;他曾任职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远东收藏部主任,并创建多伦多大学中国研究系。本章认为怀履光之所以在汉学研究和传播方面取得这些成就是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分不开的。虽然其早年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文化是出于传教的需要,但是到了后来,他深深迷恋中国文化,并主动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其在促进西方,尤其是加拿大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在加拿大建立中国学方面做出的贡献。。 第四章是关于怀履光搜集中国文物的行为评述。怀履光最受国人谴责的就是其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将大量中国文物以各种方式运出中国的行为。本章试图发掘其文物搜集行为的深层原因,并对这一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 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本文当中,主要对以下方面研究作了新的尝试:第一,以人物所处的环境为突破点,在宏观的基础上,以当时其他来华传教士的活动为参照,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怀履光的行为的影响;第二,以怀履光一生从传教到搜集文物,再到研究汉学的转变过程作为解读这一传奇人物的人生线索。怀履光的汉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起了推动的作用。本文在全面介绍其汉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将其从事汉学研究的动机与其文物搜集的行为相联系,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怀履光 传教士 汉学研究 盗卖文物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07.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4
- 一、学术回顾10-12
- 二、资料来源12
- 三、研究方法12-14
- 第一章 历史背景14-22
-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相关活动14-18
- 第二节 晚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18-22
- 第二章 怀履光的生平及他在中国的传教生涯22-30
- 第一节 怀履光的生平22-24
- 第二节 在中国的传教生涯24-30
- 第三章 怀履光的汉学研究30-49
- 第一节 怀履光汉学研究的成果及活动30-37
- 第二节 怀履光汉学研究的动机和过程37-40
- 第三节 怀履光汉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原因分析40-41
- 第四节 怀履光汉学研究的积极意义41-49
- 第四章 关于怀履光盗卖文物行为的评述49-56
- 第一节 在河南的新世界49-50
- 第二节 文物收藏50-54
- 第三节 对于怀履光收集中国文物行为的评价54-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史革新;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儒学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6期
2 吴润凯;;柏格理:“化中国”与“中国化”[J];书屋;2006年09期
3 陈忠;;为英军侵华服务的德国传教士[J];天风;2002年11期
4 王一沙;中国古代犹太人及其后裔的迁徙和分布[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764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6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