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丁忧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7:43
本文关键词:宋朝官员丁忧制度研究
【摘要】:在古代中国,人们遇到直系尊亲死亡时,需要居家守丧,并要遵守居丧礼仪,不婚嫁、不赴宴、不应考等。而在政府为官者,在亲丧时要归乡守制,称为“丁忧”或“丁艰”,并有内、外之分,遇母丧称为“丁内艰”;遇父丧称为“丁外艰”。《礼记》记载:“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一个人尽孝不仅要做到身前侍奉父母,更重要的是父母死后要为父母守丧。守丧尽孝行为日益为中国古代社会所重视。官员作为社会的精英存在,自视为或被视为百姓的表率,应更加重视孝道,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更加重视官僚阶层的守丧行为,为此创制了丁忧制度,并且这一制度不断的完善,到宋朝丁忧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朝“以孝治国”,注重培养官员士大夫的忠孝之风,官员丁忧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完善,争取使官员的持服以名教伦理与现实的政治需要实现统一。丁忧制度的实施是确保和维护政治控制的正当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宋朝统治者将之纳入礼、令、律范围,对官员丁忧的审批程序、对不按规定丁忧者的处罚、丁忧官员的物质待遇和行为规范,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力图实施朝廷对丧服的全面控制。宋朝通过丁忧制度控制官员守丧,并将其作为控制和牵制官员的重要手段。但出于现实需要(尤其是战时对武官的需要),以及权势人物和党派斗争的影响,宋朝的丁忧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主要表现为对丁忧官员的夺情起复。也有个别官员贪图权位、俸禄,不惜匿丧或营求起复,但随着宋朝忠孝伦理观念的强化和丁忧制度的不断发展,官员的“匿丧”行为,甚至夺情起复行为都受到士大夫的抨击,,而且有时会引发政治斗争。
【关键词】:宋朝 官员 丁忧 起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4;D69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4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9-10
- 二、 研究现状10-12
- 三、 主要内容及选题创新之处12-14
- 第一章 丁忧制度的由来及演进14-20
- 第一节 两汉时期丁忧制度的创立14-16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丁忧制度的发展16-17
-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丁忧制度17-20
- 第二章 宋朝官员丁忧制度(上)20-28
- 第一节 官员丁忧去官守制的丧服范围20-22
- 第二节 丁忧离职之规定22-24
- 第三节 丁忧守丧官员的待遇24-28
- 第三章 宋朝官员丁忧制度(下)28-40
- 第一节 守制官员的生活28-31
- 第二节 丁忧守制官员复职之规定31-34
- 第三节 宋朝官员的夺情起复制度34-40
- 第四章 宋朝官员丁忧执行情况40-61
- 第一节 太祖至真宗朝官员丁忧情况42-47
- 第二节 仁宗至哲宗朝官员丁忧情况47-52
- 第三节 徽宗至高宗朝官员丁忧情况52-56
- 第四节 孝宗至理宗朝官员丁忧情况56-61
- 第五章 宋朝丁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61-71
- 第一节 官员的“匿丧”与“营求起复”行为61-64
- 第二节 宋神宗朝的李定“匿丧”事件64-67
- 第三节 宋理宗朝的史嵩之起复事件67-71
- 结语71-73
- 参考文献73-77
- 一、 古籍部分73-74
- 二、 今人著述74-75
- 三、 参考论文75-77
- 附录77-104
- 致谢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克生;;明代文官匿丧与诈丧现象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2期
2 赵澜;;丧服制度与儒家家庭思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3 丁建军;贾亚方;;简论宋代丁忧制度对官员仕途的影响[J];大连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4 马国华;;从“哀毁”到“匿丧”——论古代官员对丁忧态度的变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5 李玉洁;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定型[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6 贾玉英;有关宋代御史台政制的几点辨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7 史美珩;史嵩之起复问题探[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杭宁;论丧服制度对中国礼法文化的影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黄修明;宋代孝文化述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黄修明;;中国古代仕宦官员“丁忧”制度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851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5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