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北魏时期鲜卑慕容在山西地区的活动探讨
发布时间:2017-09-17 02:25
本文关键词:十六国北魏时期鲜卑慕容在山西地区的活动探讨
【摘要】:西晋末年,自刘渊、石勒起兵以来,少数民族纷纷越过长城内迁。鲜卑慕容氏作为十六国时期受汉化影响较早且十分深刻的民族,亦不例外,它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北方游牧民族发展成为定居中原的割据政权,相继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和南燕等五个政权,国祚延续一百五十多年,贯穿整个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时期,中原板荡,处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处的山西地区成为了众多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且建立政权的必经之地,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前燕、后燕和西燕等曾在山西地区有过活动。本文选取慕容氏在山西地区的活动轨迹做梳理探讨,以此来看鲜卑慕容氏的历史发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鲜卑慕容在进入中原之前的历史活动,包括其历史源流与早期迁徙路线。第二部分梳理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在山西地区的活动,包括与山西当地地方势力的交往、前燕政权何时进入山西又是何时退出山西等。第三部分剖析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政权在上党地区昙花一现的原因,包含立国此地与快速灭亡的缘由。第四部分主要阐述慕容氏建立的后燕政权在山西地区的军事活动,包括灭亡西燕、与北魏拓跋氏争夺代北地区、被北魏驱逐出山西等。第五部分条陈鲜卑慕容与鲜卑拓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时期双方实力发生变化的原因。鲜卑慕容一路披荆斩棘,进入中原,踏足山西,不仅仅带来山西人口结构的变化,更因其与鲜卑拓跋的密切往来,对北魏王朝之汉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促进了山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关键词】:慕容氏 三燕政权 山西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38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论11-17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11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11-15
- 1、关于慕容氏历史整体研究11-12
- 2、关于鲜卑慕容汉化问题、慕容燕政权政治史的研究12-13
- 3、关于慕容燕政权与周边政权、民族、士族之关系研究13-14
- 4、鲜卑慕容氏考古发现14-15
- 三、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15-17
- 第一章 鲜卑慕容氏进入中原之前的活动17-21
- 一、鲜卑慕容氏之源起17-18
- 二、鲜卑慕容氏早期迁徙路线18-19
- 三、鲜卑慕容在辽东地区的活动及影响19-21
- 第二章 前燕政权进据山西21-33
- 一、前燕政权南下中原、进入山西21-23
- 1、鲜卑慕容与后赵政权21-22
- 2、鲜卑慕容进入山西22-23
- 二、前燕政权在山西地区的盘踞23-28
- 1、前燕政权与山西氏族、山西坞堡主的交往23-27
- 2、前燕在山西的政治建设27-28
- 三、前燕政权与前秦在山西地区的争夺28-33
- 第三章 西燕政权在山西的建立及其活动33-41
- 一、从陕西到上党33-34
- 二、西燕政权的建立34-38
- 三、西燕政权在山西地区的消亡38-41
- 第四章 活跃于山西的后燕政权41-49
- 一、卷土重来的慕容燕政权41-42
- 二、活跃于山西地区的后燕政权42-45
- 三、后燕政权从山西地区的撤退45-49
- 第五章 鲜卑慕容氏与鲜卑拓跋氏在山西地区的关系49-63
- 一、汉、赵时期及其之前鲜卑慕容氏与鲜卑拓跋氏在山西地区的关系49-51
- 二、前燕政权与拓跋氏代国之间的交锋51-52
- 三、后燕政权与北魏拓跋氏之间的强弱变化52-60
- 1、夹缝中的西燕政权53-54
- 2、参合陂之战前的魏燕关系54-59
- 3、魏燕参合陂之战59-60
- 四、鲜卑慕容氏在北魏政权中的生存状况60-63
-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69-7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5-76
- 致谢76-77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7-78
- 承诺书78-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穆]臣;;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形成考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赵红梅;;淝水之战后慕容鲜卑的复国之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6期
3 邸富生;;前燕初探[J];辽宁师院学报;1981年04期
4 罗新;;论拓跋鲜卑之得名[J];历史研究;2006年06期
5 魏斌;;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5年00期
6 李森;鲜卑慕容氏诸燕汉化考述[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 崔明德;庄金秋;;略论慕容鲜卑与两晋的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9期
,本文编号:866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66723.html